分別治療許多疾病,這是其它食用動物所不及的。據人們的經驗證明,在寒冷的冬天,經常吃狗肉,確有和血、暖身,補益身體的功效。
如此說來,狗肉不僅登上“大雅之堂”,而且也是人們所嗜的一種美味,那麼,為什麼有人竟說“狗肉不上席”呢?據說這一冤案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是由於佛家主張“戒殺放生”,梁武帝衍提倡素食終身,所以佛門弟子也就難以再享狗肉等葷食的口福了。二是道家有忌諱,李時珍曰:“道家以犬為地厭,不食之。”三是由於某些統治階級的迷信思想。據《曲洧舊聞》記載:“崇寧初,範致虛上言,‘十二宮神狗戌位,為陛下本命,今京師有以屠狗為業者宜行禁止’。”宋徽宗這個昏君聽後,就立即降旨禁止殺狗,並規定凡不再殺狗者,“賞錢至二萬。”另外,在滿族中還有一種傳說,因為黃狗和烏鴉救過努爾哈赤的命,所以滿族人由此不 吃狗肉。清統治者進關後,漢族也不得不附合。這雖係一種傳說,不足為信,但清朝統治的三百多年中,將狗肉排斥在肉食之外似乎是事實。查閱清宮御膳,包括滿漢全席在內,尚未發現狗肉饌。時間長了,不少人也就逐漸不知道狗肉是什麼味道了。儘管有的漢人仍然吃狗肉,但懾於滿族統治者的忌諱,所以在堂而皇之一類的宴席上,也就沒有狗肉的位置了。
事物的變化,總是由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組成的,往往又是由內因起決定作用的。吃狗肉由漢以前的普遍性變為今日的區域性性,並被禁止登上“大雅之堂”,直至現在還未發現其內因(即狗肉本身)有什麼變化,就我所能知道的則就是上述這些人為的“外因”。顯然,這些人為的“外因”,是違反客觀發展規律的,是不符合人類進化論的。人類所以有今日的進化程度,成為萬物之靈,與其食品的廣度是有重要關係的,人不象牛、馬、羊專吃穀物為生,也不象虎、豹、狼專吃肉食。人的牙齒有臼齒和犬齒,便是能夠適應多種食物的證明。從人類進化史看,食品的範圍是由狹而寬,由單純而複雜。我們的遠古祖先,一定曾經冒出生命危險對各種動植物進行過試探品嚐。也一定有許多祖先為此付出生命。人類就是在這樣險惡的道路上,不斷開拓著食品的領域,爭取著更廣闊的生存空間。番茄、辣椒、胡椒、玉米、洋蔥、甘蘭、葡萄等都是外來品。這都證明人類的食品範圍確在日益擴大。當然,也有一些動植物,經過人們的試探品嚐或長期食用後被拋棄的,但那都是對人體無益或效益甚微的。狗肉顯然不屬這種情況。
違反客觀發展規律的東西,不可能永久違反下去,它還得按照客觀規律再變化。如果狗肉本身沒有什麼問題,我相信,有朝一日,它將再次登上“大雅之堂”,也許還要佔顯要的位置。
花卉入食添芳香(1)
自古以來,人們都把花卉作為觀賞品來看待。“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周敦頤的這句名言裡的“可愛”,也是從觀賞價值上來評花的。另外,從花的香氣、風骨等其他角度評花者也不乏其人。晉陶淵明的《愛菊說》,宋周敦頤的《愛蓮說》,都是把花卉人格化,點染現實,褒貶人事的。其實花卉的用途,除了大部分可以入藥療疾以外,在飲食烹調中還擔任著重要角色。花卉無論是入茶、入酒、入餚,還是製作糕餅飯粥與制醬,均能為飲食增香添色,誘人食慾,還大大豐富了食物營養,具有俾人延年益壽的作用。
花卉入茶
花卉入茶,不僅增添了茶的清香,令人飲後精神清爽,而且不同的花卉還有不同的療疾作用。花卉製茶首推茉莉花。此花雖無妖豔媚人的姿色,但香氣卻特別濃烈。古人常用它燻室、燻帳、燻枕。劉克荘《茉莉》詩中說它“一卉燻得一室香”並不算誇張的形容。正因為茉莉花有濃烈的香氣,用它燻茶當然是天經地義的了。古人以茉莉燻茶的方法很多:摘下將開而未開的新鮮茉莉,直接泡入茶中,是最簡便的辦法;有的將花製成汁子,飲茶時,只要給茶杯注入幾滴茉莉汁就行了。後來遂以茉莉為香料,加工成茉莉花茶,運銷各地,不受地區和季節的限制,使南北各地人們都能享此口福。
入茶的花卉,並不限於茉莉一種。史料記載,桂花燻茶,稱茶之上品。除了直接滲入茶葉中熏製以外,還將桂花製成“桂花露”,飲茶時注入其中。玫瑰、芍藥、薔薇、茱萸、玉蘭、*等十幾種香花,都曾被列為燻茶的上乘香料。熏製方法大致與茉莉燻茶法相似。
花卉不僅可製作茶的輔助原料,有些花卉本身早就被人們作為茶料。白*、金銀花、菊葉(甘菊)、茱萸、絨線花等,以開水衝飲,不僅可以解渴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