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他的大理寺想正常工作都難。
“此乃應有之意,不單是大理寺,刑部、都察院,各州縣都少不了要用到精通律法的人才,今次科考明法科定會是一門大科目。”這門考試將要選拔的人才怕是比書科和畫科加起來都多上百倍,只是李悠還是有些擔心,如今他的治下真的會有這麼多人才麼?
有沈家本帶頭,政事堂上頓時活躍起來,諸位朝廷重臣一邊翻閱周壽統計的冊子,一邊紛紛開始尉自己的部門爭取利益,在見到沈家本的意見得到認可後,戶部尚書范蠡也馬上站了出來,“這次明算一科選拔的人才我戶部要七成,此外下官建議增開貨殖科選拔經濟之才供戶部所用。”同樣的經濟方面的人才也是極其稀缺的。
“絕對不行,我太尉府同樣缺少通曉算學的人才。”許光忍不住跳了出來,太尉府需要統計各軍所需錢糧軍餉、為各軍打造鎧甲器械,同樣也少不了要用到這方面的人才。
“還有我工部,此次算科的人才至少也應該撥付給工部三成。”就連平日裡很少發表意見的顧將子也有些急了,“此外我工部還要通曉格致之學、擅長工程營造的人才。”顧將子心中暗暗想著,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藉著這次機會讓墨家弟子們參加科舉,從而步入朝堂?最起碼在算學、格致以及營造這一塊,墨家學子還是很有信心的。
“呵呵,如此看來,科舉若是隻重進士還是不行的,那些只懂得詩書經義的讀書人怕是應付不了這些差事吧?”李悠見他們如此踴躍,忍不住笑了起來,固然有許多身兼數長的進士,可以遊刃自如的處理經濟、法律、營造等多方面的問題,但那些畢竟是少數,絕對沒有像這樣分科考試來得划算。
“如今時間緊迫,政事堂和太尉府都各自統計出自己所需的人才,然後匯總到我這裡,再行商議決定。”這些事情顯然不是一會兒半會兒就能搞定了,李悠乾脆給他們留下幾天時間,讓他們拿著周壽的統計結果下去和本部門的人馬仔細商議一番,以免出現疏漏。
眾人紛紛領命而去,隨後嘉州的文武百官們頓時忙碌起來,每個人都知道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機會,這次的結果將決定未來幾年內他們的功績,因此不敢有絲毫馬虎,紛紛聚集起本部門的官吏,日夜不停地商議著各種人才方案。
訊息也漸漸傳到那些從各地趕到嘉州計程車子耳朵裡,他們有的對李悠的這次決定嗤之以鼻,隨即收拾行囊準備前往更注重進士科的齊王領地,有的暗暗盤算著自己的所學所長,看看是否能在新朝找到一絲機會。
最高興的是那些在詩詞歌賦方面略有欠缺,但是在算學、格致、經濟、律法上頗有所長的讀書人了,如果按照大魏以前的規矩進行考試,那麼他們得中的機率微乎其微,不過現在既然朝廷決定多科取士,那麼他們就大有機會,而且一旦高中就會被立刻委任要職,乍看起來前途似乎並不比進士科差多少,這讓他們感到大受鼓舞,紛紛從書箱裡翻出相關書籍,閉門苦讀起來,以準備應對即將到來的考試,同時他們還透過各種渠道不斷地打聽著朝廷的科舉安排。(未完待續。)
第510章 武學(400月票加更)
經過多日的忙碌,政事堂各部總算拿出了一份能夠滿足自己需求的清單,李悠再和錢颯、姚廣孝等人一起將這份清單統一整理、合併,最終得出了福王登基以來本朝第一次恩科所需開設的科目類別,以及每個科目所需要的人才數量。
當然到時候選拔的人才數量和最終需求並不一定會是統一的,肯定會有的科目透過的人才遠遠不能滿足朝廷需求,而有的科目又會供過於求;對於那些人數較多的科目,李悠會採取增加錄取人數的手段,錄取更多的人才供各部門挑選,然後進行統一培訓和實習檢驗,以確定最終的人才歸屬;對於那些暫時不能滿足的人才需求,則只能加大對該類人才的培養了。
“既然如此,那麼本次恩科就暫定開設進士、明法、明算、格致、經濟、書科、畫科。。。。。。。等十七門科目,擬錄取一千七百九十八名人才。”李悠宣佈了最終的結果,擔任這個人才的數目和到時候實際產生的人才數目肯定會有差距,“具體的名額分配就按照這份清單上所寫的去安排吧,周尚書擔任本科的主考官,各部門選取合適的人才擔任各科出題人、考官。”
“下官領命。”眾人齊聲應道,隨即六部九卿等各部門立刻報上了自己準備的出題人和考官名錄,這些人也會立刻被移往一處隱秘的院落,斷絕他們和外人的來往,直到科考結果公佈;他們居住的場所保密級別也會立刻提升到和皇宮、太尉府一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