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漠北諸部的勇士們到底信服自己多一些,還是信服大薩滿多一些?一想到這些他就無法入睡。
“朕一向對長生天恭順有加,四時祭祀不敢有絲毫馬虎,但這是朕對長生天的敬畏,卻不是對大薩滿的。”在對付大薩滿的問題上,阿魯布和袁章的利益完全一致,所以他毫不避諱,大薩滿的種種舉動不僅讓阿魯布倍感頭疼,也破壞了袁章的種種謀劃,此前登基大典上逼迫大魏俘虜們行牽羊禮就是其中之一,後來對袁章興辦科舉也是多加阻撓。
“大薩滿眼下種種所作所為雖然讓人厭惡,但卻沒有違背漠北的傳統,陛下想要藉此發難恐怕不容易。”對於這位大薩滿,袁章已經有了完整的計劃,“因此陛下不如暫時退讓,等他志得意滿、飛揚跋扈之時必會留下種種破綻,也容易引起各位部落貴人的不瞞,到了那個時候陛下再行處置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此乃驕兵之計,經過袁章的觀察,這位大薩滿卻不是能忍得住的人,因此索性順水推舟給他挖了一個坑,只等著他往下跳了。(未完待續。)
第508章 科舉新策
李悠大勝還朝乃是朝堂上少有的大事,所以連一向不管朝政的李珣也從脂粉堆裡爬了起來,在宮中設下酒宴嘉獎李悠,李悠的官職現在是升無可升,所以只能從其他方面想辦法,他先是下旨將李悠的爵位提升為侯爵,接著有賜給他劍履上殿、入朝不拜的榮耀,對於此次征戰中立下功勞的周伯符、秦士信、孫初陽等人也是各有封賞,另外嶺南道的人事安排也是完全按照李悠的意思進行了安排。
這一通酒喝得好不熱鬧,朝中文武百官接連不斷送上馬屁,弄得秦士信等人都有些飄飄然了,唯獨李悠還保持著清醒,明面的敵人暫時被自己消滅,可暗地裡的敵人依舊隱藏在暗處伺機尋覓機會,邕州史家的滅亡想必會讓許多人提高警惕,日後還有的是讓他頭疼的地方。
宴飲結束,李悠獲得了三天的假期,在這三天裡他留在府中陪伴著周南,一直沒有外出,文武百官多有來府上拜會的,他也是能推就推,除了范蠡、姚廣孝、王機等寥寥數名親信,其他的就暫且讓他們等著,也算是暫時贏得了幾日清閒。
不過到最後一天,有位訪客卻是他不得不見的,他的老丈人、禮部尚書周學士前來府上拜訪,他連忙和周南二人迎了出去,“小婿拜見岳父大人,岳父大人但有差遣,只需一封書信,小婿自會前去府上拜訪,又何必親自上門呢?”
“若是私事的確理當如此,可今日我卻是為了公事而來。”周壽一本正經的說道,周南見狀說了幾句問候的話,為他們備好茶點就暫且退到一邊,將大廳留給了他們倆。
問了些諸如岳父岳母大人身子可還康建的話,李悠終於說起了正事,“不知岳父大人此來有何要事商議?”
“如今我大魏新皇繼位,理當增開恩科以廣納天下賢才,現在北元、齊王、越王、蜀王等偽王都已經開始了恩科,頗有些士子應考,唯獨我嘉州身為大魏正朔,卻遲遲不見動靜,嶺南道、江南西道、淮南道和那些北方逃難而來的讀書人都多有疑問,心中頗有不安。”周壽一本正經的說道,“現在既然太尉已經回到嘉州,不若就馬上開始操辦此事,好讓天下有識之士暫時安心可好?”
周壽現在的心情頗為複雜,身為一名讀書人,他並不喜歡看到太尉牽扯到科舉之事中,但要是這名太尉是自己的女婿就另當別論了,他也不想讓這個擴張自身實力的好機會被李悠之外的人拿去,所以才急匆匆的跑過來商量。
“對於科舉一事小婿的確有些想法。”周壽也不是外人,所以李悠就沒有隱瞞自己的想法,“想當初科舉初興的時候,尚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科,無論是精通算學的、明辨律法的,乃至在書畫之上有一技之長的皆可應考,的確為國家吸納了不少有用之才。”
周壽聽著不時點頭,他對現在科舉的弊病也深有所知,“本朝開國之初尚且好些,取士更側重策論,所選之才多是精通實務之人,到了近一百多年,卻是將詩詞歌賦當做選拔進士的第一要務,所取之士大多是些誇誇其談之輩,若論起吟詩作詞或許各個手到擒來,但卻根本不耐煩也不擅長處理政事,實在是讓人痛心不已。”
“所以這次若是要重開恩科,也不能繼續像此前那般以詩詞歌賦取士了。”不可否認的確有一些人能夠同時在文學藝術和政治才華上都具有高深的造詣,但是詩詞寫得好和處理政事的能力根本沒有多大的關係,李白的確才華橫溢,但是讓他出任一國宰相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