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3部分

板”情結的,在“樣板戲”之後,中國出現了很多樣板,比如說經濟上的“XX模式”,比如說體育上的“舉國體制”,比如說城市建設中的“仿古一條街”,當然最直接最具體的就是“樣板房”了。我以為,“樣板房”是開發商“畫餅”與購房者“充飢”兩種心理的折衷,或者說是整個銷購過程中一個安全套——某種程度減小了信任危機,但用過後就扔掉。

這樣比喻有些粗俗,但事實如此,因為沒有一個“樣板房”與真正到手的房屋是完全一致的,“樣板房”透過加強採光、擴大傢俱間距、減少實用性物品等等手段,讓你永遠在屬於自己的房屋到手後發現感覺不對——房子套型沒變,但中間隔了一層薄薄的視覺障礙,像老年人的白內障,就是不爽。

讓我們回到“樣板戲”的比喻上,“樣板房”其實是開發商利用人性的弱點將生活典型化、誇張化、美飾化的一個產物,就像江青同志將李玉和、鐵梅、柯湘、阿慶嫂弄得那麼完美無瑕、那麼不食人間煙火、那麼美輪美奐甚至那麼寧死不屈打死不招,其實真實的革命根本不是那樣,叛徒那麼少那麼弱智長得那麼醜,抗戰還能打上8年嗎?

上世紀整整10年,中國人翻來覆去就只看到4部樣板戲,眼珠子都看綠了,那時候10億中國人有8億人能把4部“樣板戲”唱詞背得滾瓜爛熟——

現在的“樣板房”也是這樣,借用所謂專家之口製造了很多概念,什麼“巴洛克式”“維多利亞風格”“純北美生活”“後現代人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