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部分

旅之人’理當‘入門而閟禁’。同人遷移安適,至慰。弟意在昆明可作長久想。所址租地以全租為宜,臨大指西南聯大。如建築,似可入一股。……”所檔:考12—8—16。他的想法還沒來不及實現,日本飛機又開始轟炸昆明。

石璋如回憶:靛花巷位在雲南大學隔壁,離北門很近,一跑出北門就是鄉下了。當天九點響起空襲警報,我跟高去尋先生兩人一起跑,藏到一個挖好的戰壕,戰壕的形狀很像田野的坑,我們看見敵機本應從東往西,卻在上空繞了一圈從西往東,九架敵機在上空緩慢盤旋,整隊飛往昆明城,不久就清楚地聽見機關槍、高射炮、炸彈的聲音,我們在戰壕內也絲毫不敢動彈,聽見聲音結束後才起身,看見敵機轟炸完畢之後成群結隊離開,卻見我方有一架飛機起飛追擊,只見一架敵機冒煙,我方飛機見敵機冒煙就溜了。……

我們從戰壕出來,回去昆明城內,大概是下午兩點左右。往小西門方向走,那一帶有昆華師範學校,被炸得很厲害,聽說死了不少人。我們研究院的天文所也有損失,我不知道天文所在那裡,只聽人說天文所的研究員(可能還是所長,很有名氣)李鳴鐘的妻女都被炸死了。董先生作《殷歷譜》時經常一起討論的天文所的研究員陳遵媯,他的母親跟弟弟都被炸死,太太跟兒子被炸傷。陳存恭、陳仲玉、任育德,《石璋如先生訪問記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199—201頁。秋天,史語所遷往昆明郊外的龍泉鎮。鎮因黑龍潭而得名,倚五老峰,有盤龍、金汁兩河向南流入滇池。此時,中研院社會所和北平研究院歷史所遷到落索坡,中央地質調查所到瓦窯村,北平研究院在黑龍潭,中博院設竹園村,史語所和北大文科研究所暫棲棕皮營的響應寺,中國營造學社遷麥地村,一時間龍泉鎮儼然一座學術城。

傅斯年領頭在棕皮營村長趙崇義的西院弄了塊原種竹筍的地,預備蓋五間房子。李濟因家眷較多,在傅宅的斜對門,房子蓋得更大些。兩家之間有條路,李濟在路北,傅斯年在路南。1939年昆明龍頭村響應寺史語所駐地。(臺北“中研院”史語所提供)。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六章 流寓西南(5)

董作賓、梁思永在響應寺後山牆的後邊蓋房子。董作賓愛寫字,傅斯年曾題贈“平廬”,有人說是暗喻董作賓的夫人熊海平。梁思成、林徽因自己設計,請人用未燒製的磚坯,蓋了一生中唯一為自己建造的房屋。

石璋如拍攝的龍泉鎮燒窯。(臺北“中研院”史語所提供)

陳述是帶著未婚妻一起逃難來昆明的,他匆匆央請傅斯年為他證婚:“生待婚妻吳富榮新由北到滇,隻身住此,食宿多不方便。生擬聊備點酒,介其一拜諸師友,就可算結婚了。為法律上之鄭重,謹制婚紙兩份,敬懇吾師證之。……際此非常,不敢鋪陳也。”陳雯怡:《從“以書為本位”到“歷史問題”的探索——陳述在史語所時期的學術發展》,杜正勝、王汎森編著,《新學術之路》,臺北:“中央研究院”史語所,1998年,495頁。此時辦喜事的還有另外兩起:一起是全漢升的婚禮;一起是董同龢與聯大的學生王守京女士在龍泉鎮響應寺的梅樹下舉辦的一個茶會,請了李濟的老父親李權當證婚人。他們是真正意義的“患難夫妻”。

龍頭村地處城郊,手工藝製作和民族民俗文化資源富集。瓦窯村有一個燒造陶盆粗碗的窯業基地。昆明城北門至龍頭村沿途,打銅壺的、賣玉器的、鑄銅佛的、制金器和鑲嵌的,比比皆是。梁思永、石璋如等興致很高,他們組織了一個“天工學社”。石璋如寫道:李濟先生因為兼職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對手工業很有興趣,便很贊成天工學社,也贊助我們的工作,說我們可以找社員,也資助我們的工作費,不過他不是社員。我們便在工作之餘從事手工業調查。

棕皮營隔壁就是瓦窯村,瓦窯村就在史語所對面,所以我們第一步就是調查瓦窯村,測量瓦窯村的窯,天天去看他們和泥、燒窯,平常下班後就去看,星期天就用一天的時間看,也就是在自家門口,隨時都可以進行的工作。李先生則問起,除了瓦窯之外,昆明是否還有其他燒陶器的地方?四組有位華寧的臨時工作人員,說華寧縣還有燒窯的地方,建議我們去調查。陳存恭、陳仲玉、任育德,《石璋如先生訪問記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1年,204頁。瞭解“天工開物”,可“通古今之變”。李濟瞭解當下的製陶燒窯工藝,意在分析研究三千多年前殷墟的製陶工藝及其流變。他還從昆明郊外農田灌渠兩邊的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