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關於《李濟傳》

李濟(1896…1979),湖北鍾祥人。著名學者。

中國第一個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29歲時受聘清華,與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陳寅恪成為清華國學研究院“五位導師”。第一個獨立主持現代考古的中國人,被譽為“中國現代考古學之父”。他領導河南安陽的歷次殷墟發掘及其出土器物的搬遷、研究和出版等工作,使傳說中的商代成為信史,引出一場史學界的大變革。他擔任了17年曆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兩度代理“中央研究院”院長;主持中央博物院(現在的南京博物院前身)的籌建與管理等。

作品是李濟的全傳。內容涉及傳主的生平、成長、求學,南開到清華園的教學生涯,加盟史語所、主持考古組,主持安陽殷墟和山東城子崖的考古發掘,抗日期間流寓西南,離開大陸的情形,以及在臺灣島的工作與生活等。

傳主是中國近現代史尤其民國史不可或缺的人物,一生串聯著近現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眾多要人。作品充分反映了李濟與王國維、徐志摩、傅斯年、胡適等以及與國際友人安特生、李約瑟、費正清等友誼與交往;反映了李濟為推行科學思想在中國生根而始終不渝的科學品德,和認真守護中國文化珍品、防範外盜與侵犯的愛國情懷。在國破離亂的時代之下,傳主的家庭生活與骨肉分離的親情與哀痛有充分展現;李家與趙家(趙元任、楊步偉)友誼與矛盾,李濟與“紅顏知己”《大公報》著名女記者楊剛以及曾國藩的後人曾大小姐曾昭燏的情感風波亦有展示等。

本書作者佔有大陸和臺灣關於李濟的第一手大量資料,許多為首次公開的,採訪大量相關人員,並對李濟唯一的兒子做了大量口述記錄。作品圖文並茂。

本書為海峽兩岸第一本關於李濟的傳記,私密性、唯一性資料首次公開面世。關於李濟的話題近兩年為學術界、文化界和大眾傳媒逐漸重視。央視十套在“講述”、“大家”等欄目幾次播放李濟的節目;河南安陽有殷墟發掘紀念活動,重申李濟對考古發掘的貢獻;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及國內其他出版社有《李濟文集》等李濟的著作出版,等等。

美國哲學家羅素大量引用並讚賞李濟的論文,“得到了某些頗有啟發的見解”。美國國家科學院和美國人文科學院雙院士張光直:“李濟體現了中國歷史學和考古學研究所能達到的最高學術典範。”美國老友費正清夫人費慰梅:“共產黨人曾三次接近李濟,邀他合作,可是都被他謝絕了。” 臺灣文人李敖:李濟是臺島“最後一個迷人的重量級學閥”,“31歲起就做學閥,84歲才在武俠小說中死去”。郭沫若稱李濟是“我們中國的光榮的一面”。學生許倬雲評價李濟“誠實的追尋古史中最可能接近真相的面目,不受偏見的蔽囿”。1964年7月,許倬雲在《清華通訊》第9期發表《尋真理的李濟之先生》一文,高度評價李濟:“在李先生身上,我們看見了希臘精神和儒家修養的結合!”

李光謨序

岱峻的大作《李濟傳》終於殺青,我為他高興,我自己也放下了一件大心事。他再三要我寫幾句話作為“序”,我雖難以為情,卻更難辭此請,就寫上幾句吧。

寫這些段落,正趕上殷墟發掘八十週年的紀念活動。殷墟的發掘,是李濟先生一生中的頭一件大事;從2008年10月底到現在的12月初,我兩度應邀去安陽參加這次活動,隨手記了幾句話,等於是日記摘抄,在這裡鋪陳一下,就教於讀者。

殷墟博物苑在二十多年前初建時,還只是一片荒野上豎了幾處木牌。當時為“復原”殷代宮殿所仿製的房屋甚是簡陋,展覽亦屬粗糙。經過這些年的辛勤研究和開闢,現已增加不少新內容,大有可觀,可供參觀展覽和大型學術活動之用。

當年參加殷墟發掘團十五次發掘目下僅存的王湘先生,以年逾九十七歲的高齡,寫下了“安陽考古的科學精神永存”幾個大字留念。他很惋惜因行動不便,無法再到工地來了。

近年考古界對洹北商城的發掘和研究,是殷墟發掘的進一步開展。記得先父李濟先生在1977年寫《安陽》一書時在第九章裡已經對“洹河流域一帶”的新石器、中石器時代的遺蹟非常關切,他並寄希望於“時代更早的”遺蹟。“洹北商城”的遺址當年可能還未在他的視界之中,當時他似乎只聽說過有關洹北的片言隻語。

這次中央電視臺邀請參加活動的鄭振香先生和唐繼根先生,在發言中都一再提及早期殷墟發掘時的一些故事。最感人的應是1936年發掘團的成員在西北岡大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