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9部分

”,實際上仍是沉淪下僚,待至稍有作為,又被排斥而長期退隱。南宋小朝廷的國勢是與漢武帝時的實力聲威不能同日而語的,那末,自己與李廣同一遭遇也就不足為奇了。“甚”即“為甚”之意,是以設問加強感慨,也在為自己的身世隱隱嘆息。

“紗窗外”三句暗用蘇軾詩意,“獨掩陳編吊興廢,窗前山雨夜浪浪。”(《和劉道原詠史》)藉此點出副題詠史旨意。本詞雖是透過史事以借古喻今,但結末三句仍以景作結,有著即景生情而意在言外的餘韻,富於藝術感染力量。

沈義父論詞,主張“不用經史中生硬字面。”(《樂府指迷》)辛詞多用史事、典故,就本詞來看,作者在寫作時善於概括聯絡,使之形象突出而又起到吊興廢、感身世的效果。用字又極精當,能配合題意進行錘鍊,如“恨”字、“要”字、“看”字等,起著融化史事入詞的作用,使詞句顯得生動活潑,讀時毫無生硬的感覺。(潘君昭)

錦帳春

席上和杜叔高

辛棄疾

春色難留,酒杯常淺。更舊恨、新愁相間。五更風,千里夢,看飛紅幾片,這般庭院!幾許風流,幾般嬌懶。問相見、何如不見?燕飛忙,鶯語亂,恨重簾不卷,翠屏平遠。

這是一首和杜叔高的詞。杜叔高名遊,金華蘭溪人。兄弟五個俱博學工文,人稱“金華五高”。叔高尤工詩,陳亮謂其詩作“如干戈森立,有吞虎食牛之氣”(《龍川文集》卷十九《復杜仲高書》)。他曾於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春赴上饒與辛棄疾會晤,辛作《賀新郎》詞送行。宋寧宗慶元六年(1200)春,以訪辛棄疾於鉛山,互相唱和。這首《錦帳春》和《上西平·送杜叔高》、《浣溪沙·別杜叔高》、《玉蝴蝶·追別杜叔高》、《婆羅門引·別杜叔高》等詞,都作於此時。

杜叔高的《錦帳春》原詞已經失傳,無法參照,給理解辛棄疾的和詞帶來一定困難。和詞中的“幾許風流,幾般嬌懶”,顯然是寫女性。大約“席上”有歌妓侑酒。為杜叔高所戀,情見於詞,所以和詞即就此發揮。起句命意雙關,構思精巧。時當暮春,故說“春色難留”;美人將去,故說“春色難留”。想留住春色而無計挽留,便引起“愁”和“恨”。酒,原是可以澆“愁”解“恨”的,杯酒以深(應作“滿”解)為佳。晏幾道《木蘭花》寫“春殘”,就說“此時金盞直須深,看盡落花能幾醉”!可是而今不僅“春色難留”,而且“酒杯常淺”,這又加重了“愁”和“恨”。於是用“更舊恨新愁相間”略作收束,又引出下文。“五更風,千里夢,看飛紅幾片,這般庭院。”是預想酒闌人散之後綿綿不斷的“愁”和“恨”。夜深夢飛千里,卻被風聲驚醒。五更既過,天已破曉,放眼一看,殘花被風吹落,春色已渺不可尋。於是不勝悵惘地說:庭院竟成這般情景!

下片開頭,以“幾許風流,幾般嬌懶”正面寫美人。作者作詞之時,她還在“席上”。可是在詞中,已馳騁想象,寫到別後的“千里夢”,那“風流”,那“嬌懶”,已經空留記憶。而留在記憶之中的形象又無法忘卻,這又頻添了多少“愁”和“恨”!因而繼續寫道:“問相見何如不見?”

燕飛、鶯語,本來既悅目又悅耳。可對於為相思所苦的人來說,“燕飛忙,鶯語亂”,只能增加煩惱。這兩句,也不是寫“席上”的所見所聞,而是承“千里夢”,寫枕上的煩亂心緒。“恨重簾不卷”,是說人在屋內,重簾遮掩,不但不可能去尋覓那人,連望也望不遠。望不遠,還是要望,於是望見簾內的屏風。“翠屏平遠”一句,比較費解,但作為全詞的結句,卻至關重要。“平遠”,指“翠屏”上的圖畫。北宋山水畫家郭熙有《秋山平遠圖》,蘇軾題詩云:“離離短幅開平遠。”是說畫幅雖小,而展現的境界卻十分遼闊。辛棄疾筆下的那位抒情主人公,輾轉反側,想念美人,正恨無人替他捲起的重重珠簾遮住視線,而當視線移向翠屏上的江山平遠圖,便恍惚迷離,以畫境為真境,目望神馳,去追尋美人的芳蹤。行文至此,一個情痴的神態,便活現於讀者眼前。

以望畫屏而寫心態,詞中並不罕見。例如溫庭筠《歸國遙》雲:“謝娘無限心曲,曉屏山斷續。”趙令畤《蝶戀花》雲:“飛燕又將歸信誤,小屏風上西江路。”都可與辛詞“翠屏平遠”參看。(霍松林)

醜奴兒

書博山道中壁

辛棄疾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