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綠楊影裡鞦韆。”描繪湖上之美景,摹寫歌舞歡樂之實情,香茜芳雋,嬉春景象,形容殆盡。短短六句,勾勒出一幅西湖春光圖;紅杏飄香,綠楊婆娑,湖邊人山人海,車水馬龍,買花、沽酒,歌舞、鞦韆,把一片大好春光和人們爭相賞春的情形,描繪得淋漓盡致。
下片寫戀春惜春的情緒。換頭:“暖風十里麗人天,花壓雲鬢偏。”仍承上片,寫遊人之釵光鬢影,綿延十里之長。麗人天,指踏青遊春的時節。杜甫《麗人行》:“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花壓雲鬢,花插滿頭,杭州習俗,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薺花。當地俗語說:“三春戴薺花,桃李羞繁華。”這兩句,描寫西湖的春色,是上片的承接,又是下片的鋪墊。
“畫船載春歸去,餘情付、湖水湖煙。”寫人們戀惜春光的情緒,綿渺多姿,風致妍秀,十分動人。這是這首詞的核心,是畫龍點睛之筆!
歇拍“明日重扶殘醉,來尋陌上花鈿。”起應篇首,結束全篇,餘波嫋嫋,饒有韻味,綺麗動人!“重扶殘醉”,原本作“再攜殘酒”,據《武林舊事》載:高宗(趙構)笑曰:“此詞甚好,但末句未免儒酸。因為改定雲:‘明日重扶殘醉,則迥不同矣。即日命解褐雲。”
這首詞的可貴之處,在於它透過寫西湖春遊,將南宋時期偏安一隅,貪圖享樂的社會風氣,寫得淋漓盡致,儼然如見!(賀新輝)
水調歌頭
登甘露寺多景樓望淮有感
程珌
天地本無際,南北竟誰分。樓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難論。卻似長江萬里,忽有孤山兩點,點破水晶盆。為借鞭霆力,驅去附崑崙。望淮陰,兵冶處,儼然存。看來天意,止欠士雅與劉琨。三拊當時頑石,喚醒隆中一老,細與酌芳尊。孟夏正須雨,一洗北塵昏。
這是一首激動人心的愛國詞章。
上片寫景。點出“中原一恨”是“南北竟誰分”;對於那“點破水晶盆”的“孤山”,則主張以驅策雷霆的威力,將它趕走。顯示了作者決心收復失地的勃勃雄心。起頭“天地本無際,南北竟誰分?”天地之間(指中國)本來沒有界線,是誰竟然將它分成兩部分?以提問開頭,引起讀者的注意。“樓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難論。”作者登上鎮江甘露寺多景樓,四面眺望,對大好中原淪喪敵手,感到有難以言述的慨恨。沿江西望:“卻似長江萬里,忽有孤山兩點,點破水晶盆。”真個是白璧有瑕。這裡借指金甌有缺,江山失卻半壁。“為借鞭霆力,驅去附崑崙。”表示要用鞭策雷霆的力量,把那小山驅趕到崑崙(大山)下面去。這裡暗指收復失地。上片用這句話作結,充分顯示出作者對敵人鐵騎蹂躪、佔領中原,表示極度憤恨,和收復失土的決心。
下片,抒懷。作者對北伐表示極大的信心,並提出恢復國土有待於祖逖、劉琨般的愛國志士,和足智多謀如諸葛亮般的人物。換頭“望淮陰,兵冶處,儼然存。”接上片,仍在寫景。兵冶處,指冶城(今江蘇六合縣東),漢代吳王濞在此冶煉錢幣兵器;淮陰在其北面。
接著,作者抒發他對於收復失地、抗戰北伐的具體主張。一是:“看來天意,止欠士雅與劉琨。”收復中原是人心所向(天意),只是缺少象晉代祖逖(字士雅)、劉琨那樣的愛國之士。二是:“三拊當時頑石,喚醒隆中一老,細與酌芳尊。”要再三拊擊那堆成八陣圖的石子(指備戰),與諸葛亮般的戰略家酌酒細論。隆中一老,指諸葛亮,他早年隱居隆中(今湖北襄陽西)。頑石,指諸葛亮曾壘石列戰陣於江邊,即所謂“八陣圖”。見《東坡志林》及劉禹錫《嘉話錄》。杜甫有《八陣圖》詩:“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最後,作者以“孟夏正須雨,一洗北塵昏。”結束詞篇。說明如夏日大旱需甘霖一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北國人民,亟待宋軍揮師北上,把他們從金國的統治下解救出來。充分顯示出作者對北伐的重視,並且充滿了必勝的信心!
程珌是辛棄疾的好友,曾有《六州歌頭》一首,題為“送辛棄疾”,說明兩人的友誼,他的詞風也與辛詞相近,這首詞也可足資證明。(賀新輝)
昭君怨
鄭域
道是花來春未,道是雪來香異。竹外一枝斜,野人家。冷落竹籬茅舍,富貴玉堂瓊榭。兩地不同栽,一般開。
這是一篇不同凡響的詠梅佳作。上片詠梅、惜梅。前兩句詠歎梅花的出類拔俗。它不同凡花,雖春未到卻獨自衝寒而開;它潔白似雪,但冰雪卻不具備它那醉人的幽香。後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