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難道以不能勝任為憂患嗎?只是不去做罷了。比如說,慢一點走,讓在 長者之後叫做悌;快一點走,搶在長者之前叫做不悌。那慢一點 走難道是人做不到的嗎?不那樣做而已。堯舜之道,不過就是孝 和悌罷了。你穿堯的衣服,說堯的話,做堯的事,你便是堯了。你穿桀的衣服,說桀的話,做桀的事,你便是桀了。”
曹交說:“我準備去拜見鄒君,向他借個住處,情願留在您的門下做學生。”
孟子說:“道就像大路一樣,難道難於瞭解嗎?只怕人不去尋求罷了。你回去自己尋求吧,老師多得很呢。”
【讀解】
人皆可以為堯舜。
這當然是植根於“性善論”而鼓勵人人向善,個個都可以有所作為的命題了。
其關鍵還是一個“不為”與“不能”的問題。也就是《梁惠王上》裡面所說的“挾泰山以超北海”和“為長者折枝”的問題。 只不過從與梁惠王討論的政治問題過渡到與一般人討論個人修養 問題罷了。所以,無論是君王從政治國還是個人立身處世都有一個“不為”與“不能”的問題擺在我們面前。認識到這一點後,就可以樹立起我們每個人立志向善的信心,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不斷完善自己,最終成為一個有所作為的人。
說到底,還是反對人自慚形穢,妄自菲薄,要求自尊自貴。
這大概也是“人皆可以為堯舜”的積極意義所在吧。
下一篇(仁義是和平的前提)
告子下
仁義是和平的前提
【原文】
宋牼①將之楚,孟子遇於石丘②,曰:“先生將何之?”
曰:“吾聞秦楚構兵③,我將見楚王說④而罷之。楚王不悅,我 將見秦王說而罷之。二王我將有所遇⑤焉。”
曰:“軻也請無問其詳,願聞其指(6)。說之將何如?”
曰:“我將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則大矣,先生之號(7)則不可。先生以利說秦楚 之王,秦楚之王悅於利,以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而悅於 利也。為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為人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