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心中,而這部小說在一定程度上是她為我們展示她的答案。這樣一種答題的方式顯然只有依靠豐富的想象力才能完成。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孤獨的永生》也許是給愛因斯坦的這句名言提供了一個最形象的註腳。作者如此鍾愛以吸血鬼作為自己的文學形象,也許透露出她的一個美好願望。吸血鬼獲得了永生,他們為了逃避永生帶來的孤獨,就必須不斷地思索,不斷地探問未知世界。按吸血鬼王國中法老的說法,只有這樣,他們才不會迷失自我,獲得精神慰藉。也只有精神慰藉才會使他們免於被毀滅。我們不是吸血鬼,但為何不能像吸血鬼那樣不斷地思索?我們在思索中插上想象的翅膀,就會讓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實。我們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想象力將會使我們短暫的生命變得永恆。我以為這正是作者的願望,也是她在這部小說中所追求的。
序2:華麗詩意之下,靈魂激越而上
對於身在彼岸的我來說,吸血鬼的故事算不得什麼希罕——它是西方文學裡一個家喻戶曉的題材。從一個羅馬尼亞伯爵而來的這個傳說已經衍生成為一個龐大的體系,充斥文學和影視。但一本以此為題材的中文小說,而且是長達三十萬字的長篇小說,卻是開了一個先河。
吸血鬼的故事本身有許多獨特的魅力——他們長生不老,或者,超越生死;他們有美麗並且永不衰老的容顏;他們品味高雅,氣質高貴,卻又行著邪惡的事;他們心思細膩,多愁善感,卻又冷酷無情兇殘成性;他們面板白皙光潔卻又害怕陽光——換句話說,他們搖擺在生死、善惡、美醜、光明與黑暗之間,融合了許多矛盾的詩意,而這種奇妙的矛盾,正是文學作品所渴求的天然張力,絕好題材。
年輕的幻真自然不會放棄這些天然的詩意,但即便如此,我仍然為她在書中瑰麗的想象和華美的詞語所驚歎。在這本《孤獨的永生》中,大段的情景和心理描寫鋪陳開來,如同絲綢一般光滑而閃亮,讓人不得不一口氣讀下去。在黛絲特的日記中,幻真將一個少女細膩精密又矛盾的心理描繪得淋漓盡致:“吸血鬼王國就是鏡花之孤獨映像,那片冰涼倒影裡應有盡有,色色如真,彷彿和人間無異,然而,等我們伸出手來,就會發現水月鏡花虛幻的秘密和真相——我看得見花朵綻放,卻無法採摘她的芬芳;聽得到山泉叮咚,卻不能啜飲她的清涼。告訴我,有誰見過比孤獨的永生更可怕的死亡?更沉重的枷鎖?更深切的磨難?更無情的刑罰?有誰見過比我自身的存在更悲慘的墓誌銘?我們像日月星辰一樣永恆不朽,卻被荒謬地禁錮在這個倒影的天地裡,如同那迷亂的松香瀉下來,自己原來早已被重重裹進了一方幽深的琥珀。”
有時候我甚至慶幸吸血鬼這個題材給予了它陰鬱的背景色彩——黯淡的星光下,我們才能辨別綿延飄動的璀璨華麗,否則明亮將使得我們雙目之中唯有一片耀眼。
小說的結構也是複雜而精巧的,甚至可以說得上是嚴密。僅僅憑藉華麗的辭藻無法托起一部三十萬字的長篇,在曼妙光滑的詞語肌膚之下,我看到的是深厚而錯綜的骨骼。雖然整個小說幾乎全部從黛絲特的視野出發,但它涉及了吸血鬼中著名的血族傳奇和魔密兩個黨派的歷史紛爭,並且所有的人物之間都有驚心動魄的愛恨情仇,這些都使得小說迴腸蕩氣,跌宕起伏。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關於愛情的小說,但幻真把這段愛情演繹得峰迴路轉,在故事的行進上,我看見了一個嚴謹而精緻的螺旋上升結構,每一次的相遇,分離,沉睡,喚醒,都張弛有度,把故事本身向更高的高度推進。而伴隨著愛情,則是少女黛絲特的蛻變成長。主旋律和副旋律相互唱和,一會兒淺吟低唱,一會兒響遏行雲,而最後庫伊以巨大的法力將時光扭轉,挽救回黛絲特,則是這個複雜結構的頂端,或者說,是這首樂曲的華彩部分。
不過,我更感興趣的是這個故事的靈魂——在華詞肌膚和精密骨架的下面,隱藏著一種什麼樣的骨髓?這本是一個很容易就燦若披錦的小說,為什麼幻真沒有追求更聳人聽聞的情節,而寧可大段鋪陳心理?為什麼小說中充斥著想象力豐富的描繪?它們難道不是複雜的意象麼?最後,卻是最重要的,為什麼作者要選取吸血鬼這個題材入手?
在遠離閃亮耀眼的小說本身之後,整體來看它,我忽然發現,她選擇吸血鬼來展開這個鴻篇鉅製是一個精心的選擇——因為只有吸血鬼才能體現作者真正要表達的東西:孤獨和永生。人世間再匪夷所思的情懷都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