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遠望去,蜂窩樣的洞穴,佈滿了札不讓山的山坡。這是一座直立起來的城市,令人驚奇的是古格先人是怎樣在土山上建造起這座城市的?並且把等級秩序如此直觀地呈現在自己的都城建築上。
張建林:如果從仿生學角度來講,這個建築讓很多人想起了白蟻的窩。是自然環境把當地的居民給限制了,他沒辦法,他只有用這種辦法來處理他的居住和其他功能上的需要。在整個青藏高原上也只有在阿里地區,札達縣、普蘭縣、還有日土縣,就是當時古格王國管轄這個範圍之內才出現這種窯洞。
窯洞中的生活還是比較講究的。我們從間數來講,少的就是一間,我們叫單室洞。多的有4室洞到5室洞,就是我們現在說的三室一廳、四室一廳,一進去這個洞往往比較大一點,它是一個家庭裡面公共活動的場所,因為這個灶在這兒,在這兒做飯,在這兒吃飯,有些事情在這裡商量,而且也是最靠外邊,然後裡邊再套著有一些洞,這些洞可以居住,作為臥室來使用,還有開些小洞來作為儲藏室。
如今古格人的身影早已無從尋覓,但幸好洞穴中留下的人類生活的痕跡還清晰可見,這讓後人能夠走進當年古格老百姓的生活,觸控到他們的艱辛,感受到在古格,神人懸殊的兩重天地。
那麼,一個問題出現在張建林腦中,如此龐大的城堡建築,如何能保證百姓的飲水供應呢?
張建林:可以想象,當地的居民在選擇地方建立都城時,首先考慮的問題就是水源。我們發現在東側和西側各有一眼泉水,特別是東側的這個泉水流量相當大,往下就流成一條小溪了。現在住在山底下的札不讓村的老百姓,還是用這條溪水來灌溉一些農田,甚至作為他們的食用水。
在平時情況下,會按照正常道路往上背水,戰時會有一個暗道,一個取水暗道。就是說如果這個城被圍了以後,他會透過這個暗道下去取水。這個暗道應該是極其機密的,一旦被敵人知道就會切斷水源。
在城堡的建築設計中,到處都能看到暗道、暗洞。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出,古格王朝似乎時刻面臨著危機。那麼這個建立在惡劣環境和動盪中的國度又能有多少居民?
張建林:札不讓這個城堡遺址,實際上是在長達七百年時間裡面不斷擴大規模形成的一個都城。那麼在這七百年裡,不斷建築的時候,就有不斷廢棄的過程,這個窯洞比如說不行了,塌了,就新開鑿一個,原來這個就不用了。這個房屋塌了,那麼會另建造,但是這些廢墟也可能當時也並不經過處理,就擱到那兒了,所以僅僅靠現在殘留在地面的建築遺蹟去推測當時的人口,應該不是特別科學的。
後來我們經過調查,有879個窯洞,將近880個窯洞,這也不是最準確的統計。因為當時我們能統計到的,還有塌陷的一些窯洞,再有就是一些我們沒有找到的。總的算起來,我們能統計到的窯洞有800多個。我們按照功能來區分,只有不足1/3的窯洞屬於居住窯洞,其他2/3有作為倉庫來使用的,有作為佛堂來使用的,還有作為防衛來使用的。那麼1/3的窯洞就算它200多座,在阿里地區現在家庭裡面一戶人,人口也不是特別多,四五口人,如果不是三四世同堂的話,也就四五口人,按五口算也不過就是1000多人。
電子書 分享網站
高原上的王朝(4)
張建林所估計的是古格都城的人口數量,至於王國全境內的人口數量一直有著不同的說法,至今仍是個謎。但無論人口多少,從古格王國的遺蹟中,人們可以看到這是一個等級制度森嚴的社會,在王權、神權和世俗世界中所有人的行為都被規範在一定的等級上。
張建林:一般來說,西藏的許多政權都是政教合一的,但是古格王朝相對來說就特殊一些,皇宮和寺廟群是出現在兩個不同的建築層位上。
在這段歷史中,古格是一種比較獨特的地方政權,它的政教還是分離的,所以它實際的統治者應該是國王。儘管他把宗教的事務當作非常重要的事務,古格王朝的政治領導權還是在國王手裡。實際在這麼長一段時間裡是政教分離的,這在整個西藏各地方政權裡算是比較特殊的一個王國。不過,從許多地方可以看出來,宗教在當地的地位還是非常高的。
一點是我們在王宮區發現了幾個佛堂,儲存得比較好,我們估計這是王室專用的佛殿。從這點可以看出,王室還是非常重視宗教的。
還有,在古格王朝附近有個寺院叫託林寺,這個寺是古格王國的一個出家的王室成員建立的。從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