貶臨海丞,求仁貶黟令。求仁,正倫之侄也。盩厔尉魏思溫嘗為御史,覆被黜。皆會於揚州,各自以失職恕望,仍謀作亂,以匡復廬陵王為辭。'《資治通鑑》,卷203,光宅元年九月。'
有這段文字的記述,這次叛亂的具體原因太明白了。原來是一群犯罪的官員陰謀報復,所進行的作亂。這些齷齪小人因貪贓、受賄、賭博等原因,被貶了官,便湊到一起,先是發洩不滿情緒,然後利用形勢變動進行政治投機,便以匡復廬陵王李哲為旗號,“乃謀作亂”。司馬光已經給他們的陰謀活動下了定論:“謀作亂”,即陰謀發動叛亂。看來,正統官史對歷史上的叛亂者也是痛恨的。
叛亂禍首是被贈爵為太尉、英國公、揚州大都督的李績之孫李敬業。
李績在前文已經敘述過了,他是高祖興唐建國後的三代功臣,也為武皇后能成為皇后立過汗馬功勞。武皇后和李治都極為尊重這位國家功勳元老,他死後為之罷朝七日表示全國哀悼。下葬時,武皇后和李治登上未央城樓,望著百官護送下的李績靈東大聲慟哭。由此可見武皇后對李績的重視與尊敬。
然而,李績之孫李敬業、李敬猷兄弟廕襲了李績的高爵卻不思進取,只知吃喝玩樂,仍不知足又貪贓枉法,終未逃法網而被貶免。又混淆視聽,以前朝功勳之後為號召,打著恢復李唐之旗號,糾集犯官而公然為叛。
這群犯罪官員中魏思溫是朝中的監察卸史,因犯法被貶為盩厔尉,再因故又被貶,他是個文人,又有政治頭腦,同那幾個武夫不同,就成了這次叛亂的“謀主”。
他為這次揚州叛亂想出個毒辣的鬼主意:先讓他們的黨羽監察御史薛仲璋請求出使江都,當時武皇后正令御史到各地監察官員的風紀,一求准奏。薛仲仲璋到達江都後,再由另一個黨羽韋超到薛仲璋處告發揚州都督長史陳敬之謀反。這樣,薛仲璋便以中央派遣出使御史的身份逮捕陳敬之,如此就可以輕而易舉的控制軍事重鎮揚州。
按照這個陰謀行事,果然成功。同年八月,薛仲璋以陳敬之“謀反”,把他逮捕。接著,李敬業自稱“奉旨”來擔任揚州司馬,又假稱高州地方酋長馮子猷謀反,太后令他發揚州兵討伐。遂即開啟府庫和監獄,把囚犯放出來發給他們兵器和鎧甲,同時招兵買馬,殺死陳敬之。州府參軍孫處行發現了他們陰謀,也被他們殺害。於是,便控制了揚州的軍隊,宣佈叛變,改回嗣聖元年中宗的年號。
正如武皇后所料,這批叛亂分子果然利用她兒子的名義起兵。他們一方面打起匡復中宗的旗號,一方面又找個貌似李賢的人,揚言“李賢未死”,已逃來揚州,接著又說李賢委任他李敬業為匡復府上將軍,領揚州大都督。接著在揚偽開三個府衙:一是匡復府,二是英公府,三是揚州大都督府。讓唐之奇、杜求仁為左、右長史,李宗臣、薛仲璋為左、右司馬,魏思溫為軍師,駱賓王為記室。楚州(今江蘇淮河以南地區)司馬李崇福舉所部三縣響應。十幾天就糾集十餘萬兵馬。讓“唐初四傑”之一、任叛軍記室的駱賓王寫出“討伐檄文”,傳之各地,宣佈武皇后的罪惡,號召天下為匡復廬陵王共同叛變。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李敬業之亂”。
自李治崩逝之後,武皇后早有軍事準備,聞揚州叛亂她無絲毫驚慌之色,她指揮東西用兵,對這幫跑梁小丑,根本不放心中。所說那篇檄文寫得滿好,便找來展讀:
她很快讀完第一段。其內容寫她兩度入宮,她何陷害皇后,奪得後位,然後“殺姊屠兄,弒群鴆母”,是“虺蜴為心,豺狼成性”等,堆積汙穢,對她造謠陷害,幾十年她都聽得生厭了,編造的也太拙劣。
軍二段寫她如何陰謀奪位取帝位的罪行,用了不少大道邊上的典故,文章的對信工整,但只顧工整,內容就不夠確切了。什麼“霍子孟之不作,朱虛侯之已亡。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龍漦(l,音離,龍的口水)帝后,識夏廷之遽衷”。仍把武皇后比之於呂后、趙飛燕、褒姒紅顏禍國,她將年過花甲,皇子又是自己的兒子,如此比喻,太過荒唐,更不見新穎。
軍三段寫李敬業叛亂。開首介紹李敬業的出身,武皇后有點氣憤和訕笑,心說我對你徐家那樣尊重,尊之高官厚爵,而徐懋功的不孝之孫自己不思進取,反欺世盜名,叛亂為禍。然而再看一去,她竟為文章的工筆和氣勢所吸引,只見其文曰:“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衝而南斗平,喑鳴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制故,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公等或居漢地,或協周親,或膺重寄於話言,或受顧命於宣室,言猶在耳,忠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