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叵擔�渲杏薪逃�囊蛩兀�燦兇苑⒂跋斕囊蛩亍<�詡彝ズ脫�=逃�謐隕畢窒籩興�鸕鬧匾�饔茫�頤牆�ザ撈致邸U飫鎝鼉蛻緇嶧肪車鈉淥�矯嬗胱隕鋇墓叵嫡箍�治觥�

1、同情、憐憫對自殺的催化作用

自殺表現出各種不同型別,產生不同的社會效應。例如英雄性自殺使人讚美、褒揚,犯罪自殺、畏罪自殺使人憎恨。但普通自殺,由於人們總認為自殺者是弱者,他們之所以走上自殺絕路,總有什麼難言之隱,或處於嚴重的困境之中,因此,人們對自殺者總是寄予深切的同情、憐憫。杜爾海姆在談到人們對自殺現象所抱的憐憫心態時說:“我們之所以對自殺這樣寬容,是因產生自殺的心理狀態普通存在。如果我們譴責自殺的話,我們就不可避免地要譴責我們自己,因為我們也經常有類似的心理狀態。所以,我們不可能不對這種行為產生惻隱之心。”這種同情、憐憫反過來作用於自殺者,就使自殺者體會到一種理解和滿足,有意無意地強化了自殺的意念和動機,促進了自殺行為的發生。

亞里士多德在《修辭學》中說:“我們恐懼的一切事情發生在別人身上時就引起我們的憐憫。”“一般來說,當一個人記得自己或自己的親友也遭遇類似的事情,或者很有可能遭遇這種事情時,便會產生憐憫。”憐憫的成分中,首先有主體對於憐憫物件的愛和同情,人們決不會憐憫所恨的人。主體可能意思到自己對於物件的愛或同情,也可能意識不到,但這種成分作為潛在的推動力量卻總是存在的,只是強度不同而已。憐憫還有一個基本成分即惋惜的感覺,值得憐憫的物件不是處於苦難之中,就是表現出某種弱點或缺陷,顯得脆弱、嬌嫩而無依靠。

柏格森認為:“憐憫的實質是自謙的需要,是與別人同患難的強烈願望。”根據在一點,模仿自殺的人抱有一種與自殺者同患難的願望。當自己也處於令人難以解脫的困境時,也會想到若自己作出令人惋惜的行為,同樣會引起別人的同情和理解。於是,自我毀損的願望便不難產生,自殺行為也變得易於理解了,正是這種“理解”客觀上支援了自殺行為的實施。

憐憫被佛教和基督教及其他教義贊為美德,歷來人們都是憐憫、同情弱者。自殺這一行為,很容易激起善良人們的憐憫和同情,這尤如讚美和獎勵一樣,極大的“強化”著企圖自殺者的自殺觀念,給自殺的觀察學習“創造”了一個心理基礎,起著堅定動機的作用。觀察自殺模型受到社會同情的時候,比僅僅只觀察自殺模型的時候,觀察者更容易受到強化,從而導致以後的自殺行為。因此,在某種意義上,憐憫和同情儘管是人類的一種美德,但從預防自殺、減少自殺發生率的角度來看,並無益處。實際上,憐憫和同情對自殺行為的發生,客觀上起著一種慫恿作用,無異於自殺事件的催化劑。但是,對自殺者的憐憫和同情心態是與整個社會對自殺現象的模稜兩可的看法緊密相聯的,要徹底消除這種心態似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迫切需要解決的是如何發揮這種心態的積極影響,減小負作用的問題。

2、鄰里關係與自殺

鄰里關係是一種重要的社會環境。街坊鄰里,通常是指房前屋後,左鄰右舍的幾戶人家 ,有時也指整個小村莊或城鎮裡的一條街道、一條衚衕等。由於居住條件接近,彼此形成一種特殊的關係,有的還直接或間接構成了親戚關係或摯友關係。他們在工作上、生活上以及教育兒孫後代上彼此關懷、互相幫助,在某種程度上甚至起著家庭作用。但是,由於長期生活在同一環境中,鄰里之間也難免會因種種原因發生矛盾和糾紛。對此,關鍵就是看當事人如何對待,如果不是原則上的問題,大家互相謙讓,退後一步自然寬,完全可以妥善解決。但在實際生活中,少數人卻不是這樣,他們爭強好勝,得理不讓人,甚至胡攪蠻纏,這樣就容易使矛盾激化,糾紛擴大。一些心胸狹窄的人甚至不惜以生命作代價而走上輕生絕路。例如四川省某縣農婦幹某,與鄰居為小豬拱亂草垛發生爭吵後,認為即受損失又受氣,一時想不通,回家閂門自縊身亡。區區一件小事,竟付出生命代價!事實上,因鄰里糾紛而導致自殺的,有許多都是由生活瑣事引起。作者調查的384例自殺死亡之事件中,因鄰里糾紛所致的有21例,佔5.5%。

鄰里糾紛引起自殺,還有些是小孩之間發生糾紛而波及家長。特別是當前獨生子女增多,某些家長將子女視為“皇帝”、“公主”,小孩之間的糾紛,往往演變成家長之間的唇槍舌戰,甚至大打出手,也很容易導致自殺。

3、勞動場所、工作環境與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