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知識結構的不合理,影響的是整個民族、社會的素質。顯然,成年人也有進一步接受基礎教育和進行自我素質提高的問題。

美國對基礎的普遍定義是廣闊的,除了包括數學和實驗科學之外,還包括英文和語言、文學、歷史、哲學、經濟、政治、法律等社會科學,甚至——藝術!美國的基礎教育對數、理、文、史、哲、藝兼顧並重。

美國多姿多彩的基礎教育才是造就高素質學生的根基。

。。

綜合素質的“標準公式”(1)

素質教育是近幾年的熱門話題,具備非凡的綜合素質意味著被名校錄取,甚至伴隨著鉅額獎學金。這是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乃至奢望。

什麼是素質?是唱歌跳舞、彈琴武術,還是考級證書?

成績不好的孩子不必悲觀,他們也可能是綜合素質很高的孩子。能打工,能說會道會寫的具有高素質;會“應試”,無疑也是高素質的表現。發揮各自的特長、優點,都可以達到“優秀素質”的目標。某方面不足、不擅長的,可以在其他方面,以其他形式來彌補、平衡。

大學在人生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獲得理想大學的錄取是人生規劃中的重要一步。人們一般相信,只有綜合素質優秀的學生才可能被美國名校錄取。

但是;到底什麼樣的學生會被看作具有優秀的綜合素質?綜合素質由哪些“成分”組成?它們的比例又如何?有沒有一個定性甚至定量的標準?

在美國,都說報考名牌大學不但學習成績要好,經常參加社會活動,做義工,還要有領導才能,會寫論文,有好的推薦信。

會打球、唱歌跳舞?會彈鋼琴、吉他,會拉小提琴?會武術、書法?……要考多少級?參加多少比賽?得多少證書?獲什麼獎?參加什麼活動?領導什麼社團?

令許多家長和學生困惑的是,很多孩子竭盡所能,投入所有的精力和時間,最後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沒有進入理想的學校。很多人認為,這是由於美國大學錄取學生具有很大的隨機性,美國著名大學錄取學生是沒有標準的。也有人認為,所謂優秀素質和綜合能力是無法具體表述的。

美國是一個很制度化的國家,凡事都講規範,都有遊戲規則,儘管箇中難免有漏洞、偏差。但是,總體而言,還是有規律可循的。

1996年開始,我注意到《普林斯頓評論》與《時代週刊》合編的年刊——《適合你的最佳大學》,此後一直到2002年;我每年都收藏一冊。書中最有意思的部分是指導讀者怎樣以升學顧問的眼光給自己評估,計算出自己的“錄取競爭指數”。我認為,所謂“錄取競爭指數”也就是個人的“綜合素質”。

《普林斯頓評論》把美國1 500多所大學以錄取難易程度從60分到99分進行排列。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一流名校為99分,最低的學校60分。學生可以根據計算結果,比照該書列出的各大學的“錄取競爭指數”,看看自己與哪些大學匹配,也就是可能被哪些大學錄取。《適合你的最佳大學》 聲稱,這個評估法可以較準確地估算出自己與哪些預想的學校相符。

該刊2002年出了最後一期就不再出版,《普林斯頓評論》現在把這個評估方法放在網站上,為上網者免費進行“評估”,在輸入自己的各項指標後,網路會顯示“匹配”的大學清單。不過,網上看不到各項指標的評分方法和標準,也不知道自己的各項指標能夠得到多少分,哪項“素質”高,哪項“素質”不夠高,難以對自己各方面進行有效的調整,也無法知道自己的“綜合素質”到底是多少。

我將這個評估方法歸納成一個雖然較長但很容易看懂的公式,括號中的數字是每個學生可能得到的分數範圍。這個評估學生“整體素質”的總得分也叫作錄取競爭指數( 以下簡稱為錄取指數 )。計算公式如下:

綜合素質總分=就讀的高中( 0~4分 )+課程難度( 0~21分 )+年級排名( -1~3分 )+平均成績( 0~16分 )+ SAT成績( 6~25分 )+全國榮譽學者( 0~3分 )+申請論文( -3~5分 )+推薦信( -2~4分 )+課外活動( -5~30分 )+種族多元化( -3~5分 )+體育活動( 8~40分 )+超級錄取( 40分 )+[體育教練點名( 5~10分 )+家住遠處( 3分 )+父母因素( 5~8分 )+多元化( 3~5分 )]

從公式中可以看出,參與“綜合素質”評分的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