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7部分

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不一樣,與解數學題也不一樣。一道數學題可能有幾種解法,但是隻會有一種答案。人文學科的很多問題可能也會有幾種解法,但不見得有固定的、標準的答案,而是有各種各樣的“說法”。看書也一樣,讓別人看了後再告訴你答案,這真是扼殺人們的獨立思考能力。

有人認為名著看不懂就是白看。我認為,看不懂也可以看,好的文學作品可以慢慢品嚐,在人生的不同時期閱讀,會產生不同的理解和感悟。現在的孩子讓家長操太多心,家長說教也很費勁,很多人動不動就說是“獨生子女”造成的問題。可是,一些獨生子女並沒有問題呀!我看倒是家長和教育界的認識出了問題。很多孩子“不懂事”是由於沒有思想,沒有受過傳統文化,特別是名著的薰陶,人長得牛高馬大卻思想幼稚。經過長期文學薰陶的孩子,就會了解世事,有思想,有情感。

美國有的著名大學在申請表裡要求考生寫下近期閱讀的作品,並且要求寫一篇評論文。普林斯頓大學則要求學生回答關於自己的種種愛好、習慣的問題,下面是問題和高倩的答案。

你最喜歡的書——《我的安東尼亞》;

最喜歡的音樂作品——( 俄裔英國鋼琴家 )弗拉基米爾·阿什凱納齊的《熱情奏鳴曲》;

最喜歡做的事情——邊閱讀邊聽鋼琴曲;

最喜歡的電影——《大鼻子情聖》( 法國古典悲喜劇 );

每天最好的時間——午夜以後;

最喜歡的科目——歷史;

最喜歡的報紙欄目——國際新聞;

兩個最能表現你的形容詞——“求知的”,“充滿激情的”。

從一個人看什麼電影電視,聽什麼音樂,關心什麼事,就知道這是個什麼樣的人。有人說填寫大學申請時很費苦心。其實,如果想如實地表現自己本身,只須“有一說一”。有的學生填申請、大學面談以前全家開會出主意,研究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就是因為平時沒有什麼想法,沒有足夠的積累,沒有思想儲備,只好臨時依靠“集體智慧”來“打造”。

從一個人的閱讀愛好可以看出一個人,這也已是學界共識。有的大學要求考生列出一個曾經閱讀過的書目清單,透過這個清單大致就有了這個學生的輪廓,這是考試成績所不能替代的。

。。

文學作品要“早讀”(2)

不過,這個閱讀清單也不是可以隨便編造的。高倩報考得州大學時,申請一個叫“第二計劃”( Plan II )的榮譽課程專案,這是全國最有名的榮譽專案。有的學生可以考入全美前10名的大學,但是無緣踏入“第二計劃”的門。當時她還申請了最高的全額榮譽獎學金,全校每年錄取1萬多名學生,只有12人獲得這個獎學金。最終甄選是將20多名進入決賽者請到學校兩天,由專案主任、名教授、名律師等組成的10人委員會,在一個會議室的長桌上,對考生進行10對1的考問。問題五花八門,有位精通中國文學的教授問她:為什麼《紅樓夢》也叫《石頭記》?為什麼寶玉失玉後變得失魂落魄?還有位教授要她談談風水,等等。10位評委輪流提問,每個問題都只能三言兩語簡單地答。但是,一定要看過書,瞭解這些知識,才能講得出來。

高倩從三年級開始第一次看英文版的《紅樓夢》,到高中畢業前已讀過3遍,有關《紅樓夢》的問題就能輕鬆地答出幾句。風水是最後一個話題,她簡單介紹了基本的風水原理後,指著會議室一面牆上的鏡子,在緊張的氣氛下對眾評委說:“我今天的位置不好,正對著這面鏡子,所以我想,這份獎學金我是得不到了。”她這知識和幽默的巧妙結合,引起全場大笑,接著,評委用掌聲歡送她退場。

從小閱讀名著的孩子,感情比較細膩,懂得如何分析複雜事物。因為很多古典作品比較含蓄,有時一字一句就起了起承轉合、牽動全域性的作用,需要閱讀者細心體會琢磨。很多家長苦於對大孩子還要進行苦口婆心的“教育”,有的家長傳授素質教育的“家經”,就是介紹自己怎樣不厭其煩地教孩子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遇到什麼情況該怎麼處理,對父母、同學、老師應該怎樣;要誠實不撒謊,要努力奮鬥不偷懶……事實上,所有這些道理,優秀的文學作品都有論述。其中,有教誨,有批判,有鞭撻,有唾棄,有頌揚,有歌唱,讓心靈一片空白的孩子從小就浸漬在這樣的文化營養裡,慢慢地吸收,慢慢地滲透到內心深處,是最根本的素質教育方法,是一種治本的方法。回想起來,在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