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竹管絃?沒有絲竹管絃的另一層意思,大概是說,除了參與聚會的人員,'奇+書+網'沒有閒雜人等,都是自己人。而聚會之地呢,放著高堂大屋不去,偏偏選在蘭亭,亭有什麼特點?亭的特點就是高,對四周的視野控制極佳。

修禊:一種古老的消災祈福活動。而王羲之公開主張“事君行道”,無論工作還是生活,都講究隨遇而安,與黃老之道頗為契合。

三百年後,李世民、李治和武則天突然對《蘭亭序》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蘭亭序》問世三百年內,都籍籍無名,為何到了崇尚道教、認老子為祖先的唐朝,卻聲名鵲起?

第5章

更難以理解的是,為何李世民、李治和武則天都要求死後將《蘭亭序》隨葬?難道《蘭亭序》中有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而這個秘密必須永遠被埋藏,不能為世所知麼?

而千古絕唱《蘭亭序》,便是在這個時期神秘失蹤,它的下落,成為千古之謎,有個說法,說是武則天去世後,《蘭亭序》真的陪她隨葬,就在今天乾陵內,而乾陵,從未被開啟。

一千四百年後,絕頂聰明的乾隆皇帝,也突然對王羲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可是眾多王羲之的真跡都淹沒在歷史的風塵裡,《中秋帖》、《伯遠帖》、《快雪時晴貼》卻讓乾隆欣喜若狂,在故宮中單闢一間屋子,命名“三希堂”,自此,乾隆的很多時間都在三希堂度過,一生愛好廣泛、見多識廣的乾隆,為什麼對王羲之的這三幅並不算突出的畫如此感興趣呢?他的大量時光,究竟在三希堂中想什麼呢?

話說王羲之的鄰居趙老先生,與王羲之家族有幾代通家之好,唯一讓這位趙老先生覺得遺憾的是,王羲之一生書畫無數,然而卻沒給自己寫過一個字,這天,趙老先生來到王羲之家,說明來意,想求王羲之給他寫幾個字,王羲之一聽不由得一陣慚愧,多年的鄰居一個字也不給寫,是在說不過去,便要趙老先生準備好紙筆擇日書寫。

第二天,趙老先生來到王羲之家,鋪好紙、研好墨,只見王羲之提起筆,蘸足墨,雙眉微凝,深吸一口氣,便要落筆,突然,王羲之雙睜圓目,抬頭對趙老先生說:“老先生對不起,今天我沒感覺,不知道這字怎麼寫了,咱們兩家幾代修好,一定給你寫幅好字,才能對得起我們的友誼,這樣吧,你後天來,讓我考慮兩天”。

求人寫字哪能強迫人家,趙老先生雖然心裡不爽,也沒有別的辦法,再說人家也沒說不寫,只能嘴上高興地答應,並約好後天下午寫。

到了第三天下午,趙老先生按照約定來到王羲之家,鋪紙、研磨,王羲之提筆,剛要寫,又抬頭對趙老先生說“老先生,我今天的感覺還是不好,你後天來吧”。

趙老先生心想:你給別人寫字都是一氣呵成,為何給我寫幾個字就這麼難?折騰好幾次,還找藉口說沒感覺,無奈,只得回家。

又過了三天,趙老先生又到了王羲之家,王羲之望著鋪好的紙,足足端詳了半天,趙老先生心裡想:你可別又沒感覺啊,只見王羲之突然提筆吃足墨汁,在紙上突然一畫,黑點飛濺,可剛寫了一個橫筆,只聽得王羲之“啊”的一聲大叫,毛筆落在地上,人也向後暈倒,搶救無效,一代書聖就此與世長辭。

武聖關雲長、茶聖陸羽、文聖孔子的死,歷史上都有明確的記載,唯獨千古名篇《蘭亭序》的作者,書聖王羲之的死疑點重重。

王羲之的死,讓趙老先生十分難過,本來是想求幾個字,沒想到才寫了一畫,倒把王羲之給累死了,於是這幅沒完成的畫便成了王羲之的絕筆,為了紀念,趙老先生命後人好生收藏,以資紀念。

六百年後,趙老先生的一位後人,開創了堪與盛唐比肩的偉大王朝,雖然這個國度曾一度與北方蠻族征戰不休,並取得了相當輝煌的戰績,但最終仍免不了偏安江南的命運,其軌跡竟然與王羲之生活的晉朝軌跡如此相似!

這個朝代叫宋朝,這位後人叫趙匡胤。

時光荏苒,歲月變遷,時間又過了八百年。

轉眼來到清朝,一日,乾隆微服私訪到一農家,見這家主人雖貧寒,然談吐不俗,不似一般農夫,兩人談興甚濃,不覺間已是掌燈時分,主人溫酒準備與乾隆小酌幾杯,但覺窗欞破損,冷風入室激得人直打寒戰,這主人便想找出幾張紙糊上,無奈家貧得連幾張紙也找不到,只好抽出祖傳的一卷黃紙,準備糊一下窗欞,乾隆猛然間瞥見這黃紙上有墨跡,便道:“慢著,讓我看看”,乾隆拿起紙,仔細端詳,只見這紙上只有一道黑墨,其餘是星星點點的墨汁,道:“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