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可能是過於樂觀了。
不過,這一點也不妨礙我們對未來世界貨幣種類將會大幅減少的預測。我們的預測是長線的,在未來100年到150年左右,世界貨幣的種類將會減少到5種以下;在未來300年到500年的時間內,世界貨幣很可能迴歸到一種。而當世界貨幣只有一種的時候,也就到了我們中國古代先哲們所向往的大同世界了。
也許有人會嘲笑我們“痴人說夢”,但我們對此很有信心。之所以作出這樣的判斷,是基於我們對國際貨幣體系演進歷史的一個長期考量。我們的古代先民曾經用各種各樣的東西來充當貨幣,後來金銀承擔起了貨幣的職能。這也就是*所說的,“貨幣天然是金銀,而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不過,國際貨幣體系的產生卻是到了19世紀後期的事情了,它與經濟全球化密不可分,並且其歷史伴隨著大國的興衰,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
國際貨幣體系的歷史
金本位的產生始於英國,這具有非常大的偶然性。筆者已在《牛頓和英國的金本位》(《經濟學家茶座》第二十一輯)一文中有過討論。歷史往往就產生於偶然之中。19世紀後期,世界主要工業化國家相繼採用了金本位制。在金本位制下,由黃金充當世界貨幣,而且金幣可以自由流動、自由兌換,以及自由鑄造或融化。金幣的自由流動保證了各國貨幣比價的相對穩定;金幣的自由兌換保證了黃金和其他代表黃金流通的金屬鑄幣和銀行券之間比價的相對穩定;金幣的自由鑄造或融化保證了各國物價水平的相對穩定。因此,金本位制是在當時全球環境中淨收益最大的一種制度安排,它維持了各國匯率的長期穩定,因此極大地促進了國際貿易和投資的發展。
金本位制實施了近40年時間。到一戰之前,隨著國際形勢和經濟環境的變化,實行金本位制的成本逐漸上升。首先,金本位制過於剛性,它使得世界經濟的增長受制於世界黃金產量的增長;其次,由於國家間經濟實力的差異,黃金越來越集中到少數大國手裡,造成其他國家的金本位制難以為繼。在實施金本位制的成本超過收益後,它最終於一戰爆發之時轟然倒塌。
一戰以後,恢復經濟成為各國的首選目標,固定匯率制仍然受到青睞。在吸取了金本位制崩潰的教訓後,1922年的熱那亞會議確定了一種節約黃金的金匯兌本位制。各國貨幣被規定一個含金量,代行黃金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職能。黃金只是在最後關頭才充當支付手段。這個貨幣制度在一段時間內是相當成功的,它為各國戰後的經濟復興作出了貢獻。但是黃金數量依然滿足不了世界經濟增長的需求。當黃金的不足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國際金匯兌本位制於1929—1933年資本主義大危機到來之時分崩離析。
二戰以後,經濟發展重新成為世界主流。經過對兩次世界大戰期間混亂的國際金融秩序的體驗,人們充分認識到缺乏協調的全球浮動匯率制度的危害。於1944年構建的佈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了黃金—美元雙掛鉤的固定匯率制度。在該體系下,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又與黃金掛鉤。佈雷頓森林體系適應了二戰結束後美國在世界經濟領域內單極化的現狀,有力地促成了戰後20年“黃金時代”的形成。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世界貨幣的歷史輪迴(2)
到了20世紀70年代,隨著世界經濟的增長和日德等國家的崛起,世界經濟格局逐漸發生了變化,美國經濟實力和地位的下降使得美元不再能夠承載整個世界對於本位貨幣的需求。美元清償力供應與美元信譽不可兼得,美元危機隨之爆發。隨著“互惠信貸協議”、“借款總安排”、黃金總庫、黃金雙價制以及特別提款權等援助美元計劃的失敗,佈雷頓森林體系於1973年徹底崩潰。
1978年的“牙買加協議”生效以後,國際貨幣體系開始進入牙買加體系時期。這個體系是相當鬆散的,其特點在於黃金的非貨幣化、儲備貨幣的多樣化和匯率制度的多樣化。全球浮動匯率制開始取代全球固定匯率製成為新的時尚。在1992年IMF的167個成員國中,實行浮動匯率制的國家多達78個,而且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實施了浮動匯率制度。
在牙買加體系下,80年代發生了發展中國家的大規模債務危機,90年代爆發了三次大規模的區域性貨幣危機。負責維護國際貨幣秩序和協調國際貨幣關係的IMF,並沒有對債務危機和貨幣危機的防範和援助起到應有的作用。拉美和亞洲的發展中國家在危機中受到沉重打擊,而美國在獨享鑄幣稅的同時,又不肯承擔起維護和協調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