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張太后太遙遠,她也沒心思管什麼韃靼人的國策,她擔心的是朝臣,本來國策是既定的,卻因為皇帝的胡鬧而發生了偏差,贏了倒好,一旦輸了,又不知滿朝文武會鬧出什麼么蛾子來。
雖然張太后極少去關注外朝之事,生怕被人說出什麼閒話,可是為人母的,有這麼個不太靠譜的兒子,自然而然不免要操心,此後驍騎營大敗,那小橙子驚慌失措地去報信,張太后也揪心了一把。
宮中的顏面掃地啊,而且這事是皇帝惹出來的,皇帝的名譽也是掃地。
得幸這葉春秋給力啊,這個時候挺身而出,力挽狂瀾,這男人打仗的事,她也不懂,只是聽那宦官們繪聲繪色的在說,大致是說這金帳衛如何厲害,葉春秋和鎮國新軍如何拼命,聽得張太后都不禁為之嚇一跳,這簡直就是九死一生啊。
而今,金帳衛完敗,韃靼最精銳的親衛鐵騎竟是輸在了人數只有一半的新軍手裡,這是任何人都無法去想象的。
這個時代的人,由於言論幾乎都是讀書人把持,因而對於任何關乎于軍事的解釋權都在讀書人口裡,讀書人除了喜歡浮誇之外,他們對於戰爭的理解大多會忽視裝備、補給、操練和平時的組織能力,卻更愛宣揚其精神,譬如贏了,就少不得要說其忠勇可嘉,可若是輸了,自然也就是忠勇不足了。
壽寧宮的宦官,大多都是二道、三道的販子,讀書人有了一番解釋之後,接著坊間傳揚一陣,最後不可避免就流入了宦官們的耳裡。
因而張太后所得到的資訊,至少已經轉過了三道手,訊息的準確性也只有天知道,不過關於那場戰鬥的描述,大多是說葉春秋如何的忠心,如何的勇敢,奮不顧身,張太后一聽,怎麼聽著似關二爺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