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很著急。那個幼小的生命,在媽媽的懷裡一定也感覺到了媽媽的這種情緒吧?說不定,那個小寶寶已經產生了不安全感,長大以後的脾氣會很急吧?

歲月讓我們從女孩成長為母親,但不是所有的母親都能從十月懷胎到新生命誕生,就完成成為成熟母親的過程。許多母親事實上還是心智未成熟的“大孩子”。前面那位年輕的媽媽自己就是一個從小缺少父愛母愛的不成*人,進入婚姻後愛得很熱切,但像孩子一樣黏著丈夫。有了孩子後,丈夫對孩子很關心,她有時覺得女兒奪去了丈夫對自己的愛,甚至感覺丈夫不愛自己了。因此,經常有一些情緒化的東西,在不自覺中發洩。

當女人成為母親,花兒便成了樹。生命成長到某一個關鍵時刻,我們就必須真的長大,才能實現真正的自我。進入婚姻,我們不再是媽媽的小女兒、媽媽的嬌嬌女,我們從此承擔著養育一個新生命的重任。

這是我們女人生命中里程碑式的轉變。

有一個女孩,是家裡的獨生女,從小深受爸爸媽媽的寵愛。在自己做了媽媽後的兩三年的時間裡,她發現自己對媽媽的“依賴”特別深。她記得自己小時候,如果要到某個地方去,媽媽總是不厭其煩地叮嚀囑咐,又畫地圖又記電話,弄得自己每次出門如果沒有媽媽的囑咐,就好像少了什麼。結婚後她還是一直離不開媽媽,過馬路時媽媽會在後面喊“小心點”,其實那時她已經是該領著自己的女兒過馬路了。

她一直沒有做自己小家庭的女主人,四十多歲的人了,家裡的日子媽媽是“總參謀長”,夫妻摩擦、家庭財務,無不首先求援於媽媽。早已經習慣做“保護者”和“拯救者”的媽媽,也就自然而然挺身而出,直接接手處理已婚女兒遇到的本該由她自己解決的事情。最後,女婿不堪忍受“垂簾聽政”的老岳母對自己的家事幹涉太深,搬出家門,離婚獨居。理由就是“我要的是自立成熟的妻子,而不是一輩子離不開媽媽的小女孩”。

表面長大、內心不成熟的母親所教養的孩子,將來有可能會成為不成熟的成人。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的人年歲雖長,但心理發展卻始終沒有超越過青春期。即便到了耄耋之年,心靈中那些沒有成熟的東西,又會以“老小孩”的形態表現出來。並不是所有的老人都會像“老小孩”一樣,但人的內心沒有得到成長的那一部分,會在某一個年齡、某一段經歷中凸現出來。所以,心智是否成熟,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一個母親如果心理成熟,她就會很自然地表達出對孩子、家庭、丈夫的愛,但如果她的心理還停留在童年時期,她所做的一切很可能僅是從她自身的情感需要出發。她在愛孩子的表象下,很可能是更愛自己。一個人帶著自己的內心需求去給予別人愛時,那份愛就少了些許尊重,多了幾分主觀和脅迫。

成熟的母親擁有一種自我約束的愛,她既愛自己,又能夠自律,因此她是能將自我管理好的成人。她用身教來教育孩子,管理孩子的方法是示範自我管理的能力。

每一個媽媽都應該具備這樣的能力。

當一個新生命孕育在我們的體內,我們就不再是在男人面前任性的小女生,不再是在媽媽懷裡撒嬌的小女孩,我們必須在心態上獨立起來,從心理上脫離自己的父母,處理曾有的情結及未了的事情。同時,在自省中,覺察並注意修正我們原來家庭中的“毒性教條”對我們心靈的破壞,這樣的母親才能帶領她的孩子,建立高度的自我價值感。

感謝孩子給了我們成長的機會。當新生命清脆的啼哭喚醒沉睡在我們內心的那份深情,我們的生命就多了一分堅韌的力量,這份力量就是成熟的母愛。讓我們自覺剝離自己成長中的不足,在反省中認識到我們所受的某些教育,確實給我們的心靈帶來了衝突。

讓我們從小女孩時代的膽怯、退縮、壓抑、依賴,走向幽默、樂觀、獨立、充滿生命活力的成熟歲月……

反省我們生命中的“毒性教條”(1)

您是否還記得小時候媽媽對我們的要求?“孩子必須服從大人”,“成年人可以裁判孩子的對錯,但小孩子不能對大人有所反駁”,“討人喜歡、從不頂嘴、毫不自私、乖巧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千百年來,我們習慣了這樣一個概念:父母=家長。其實,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父母”和孩子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父母”對孩子是影響、引導而不是控制,而“家長”是權威,對孩子是一種居高臨下的控制關係。

有一位女孩自小接受了父親理想式完美主義的教育,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