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親屬關係的意思。當地男女從經人介紹到結婚一般多則半年,少則月餘。因此可以說,當地的婚姻並不是在愛情的基礎上形成的,那麼也就不會出現“非她不娶,非他不嫁”的情況了。因此,“愛情”並不是婚姻的必然前提。

二十年後,在三丫頭的故事裡,我們可以看到在現今的鄉村,男女接觸、交往有了更多的機會和更廣的空間。三丫頭和趙老漢的小兒子就是在彼此相識相知的過程中,慢慢地產生了戀情。到了男女兩情相悅時,再告知父母。這樣,戀愛突破了傳統的“媒人介紹,父母做主”的模式。由於少了家庭等外來因素的影響和干擾,在戀愛成功的因素中,感情因素是主要的,婚姻結合途徑更直接化。

不過,我們需要承認的是,在鄉村社會中,像三丫頭這樣的故事還不是很普遍。即使可以說鄉村社會的青年男女交往方式發生了變化,有了某種程度上的婚前交往,我們也應該看到這種交往還不是現代自由戀愛婚姻意義上的交往。自由戀愛婚姻有一個重要前提,是戀愛的雙方需要擁有一個認識並持續交流以不斷增進了解的交往。即便是“一見鍾情”,雙方也還是需要一段婚前交往時間以不斷溝通來鞏固感情。對於我們觀察的結果來說,這在大多數的鄉村男女之間是很難實現的。

在三丫頭的故事裡我們可看到,趙老漢的小兒子當初是打著“幫忙”的名義接近三丫頭的,就是說,當地青年男女在戀愛的過程中,當事人雙方的接觸通常要找到適當的藉口。那種完全以談戀愛為目的的“約會”在這個地區似乎還沒有真正出現。如果雙方不是在一個村莊內,即使是平時見面也不是很容易的,因為男方不能經常去女方家裡,女孩子更不能常到男方家裡,否則,別人會說作風不正派。男方每年只有在兩個節氣的時候才能鄭重地進入女方家裡,就是在春節和中秋節的時候為女方送節禮。

一般而言,傳統鄉村社會認為愛情是個人情感衝動和張揚的產物,不符合鄉村社會的封閉和保守的本質要求;相反,對愛情的抑制,則會促進家庭、家族等集體關係的穩定和發展。因為,鄉村社會中的婚姻背後,是一種穩定的社會再生產的自然接續,依靠生育延續香火成為最高的目標,而在這樣的目標下面,任何的激情,都可能演變成顛覆整個社會秩序的“導火索”,一直被嚴加防範。但是,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鄉村青年男女主體意識的覺醒,鄉村男女的浪漫愛情實踐逐漸地擁有了實踐的空間,那種以激情為核心的愛情的自主表達也似乎成為可能。閻雲翔在《私人生活的變革》一書中就討論了這種農民愛情的自由表達。他認為鄉村愛情的直接表達不僅導致了鄉村青年在婚姻上自主性的增長,而且也帶來了年輕人擇偶標準、情感表達方式乃至對待婚姻和性行為的態度的一系列革命性變化。

此外,我們透過上面的故事也看到,現在鄉村婚姻締結過程中的“父母”與二十多年前的“父母”相比,其地位和角色都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三丫頭的婚禮裡,三丫頭的父母僅僅是充當參考人或見證人的角色,而不再像李大姑時代那樣,李大姑的父母,尤其是李大姑的爺爺,是整個婚姻締結過程中的主導者。這一變化主要是因為在三丫頭的婚姻裡,和李大姑相比,三丫頭對自己婚姻的自主權有了極大的提高。在三丫頭的婚姻故事中,男女當事人不僅見面,自由交往,互相瞭解,而且是婚姻關係確定的主要決定人,因此“父母”就無法主導婚姻締結的過程和結果了。而在李大姑的故事裡,我們是無論如何也找不出半點浪漫的影子。 。。

傳承與更替——鄉村婚嫁習俗的變遷(5)

不過,也有一些人指出:承載著更多西方浪漫基因的現代婚姻觀念及其實踐能否完全適應於中國鄉村,這並不是一個不證自明的問題。長期以來,在婚姻文化變革的道路上,我們更多地關注了一種“自由戀愛”的道路,它容易誘致人們對傳統鄉村婚姻模式出現片面的、直線的、純粹的理解,並可能遮蔽現實存在的鄉村本土的婚姻文化資源。如果結合上面的故事,將類似三丫頭和趙老漢小兒子的結合這樣一種自由選擇結婚物件的模式理想化,也有一定的危險。因為在更多的時候,自己做主並不擔保能夠獲得美滿的婚姻,就如同包辦未必就不能尋到一位理想的伴侶一樣,自由同樣存在選擇的風險。

(二)越來越小的通婚圈

傳統上,在鄉村社會中婚嫁是有方向和範圍的,一個村莊,如果從歷史縱向看,我們可以清楚地描述出這個村莊各個時期的嫁娶的方向和範圍。也就是說,在一個時期內,一個村莊的女孩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