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39部分

望。這些地區殖民利益不大,英法也不是很看得上。

非洲這個時候如果再被中華民國所掌控的話,那麼中華民國將得到一個原材料豐富的產地,非洲很多國家實際上資源是很多的。如南非,如剛果等等地區。

非洲丟掉的話,歐美列強也就只剩下歐洲、北美、南美三個板塊。而中華民國則將有亞洲、澳洲、非洲三大板塊,如此一來歐美就徹底的沒有優勢了。

所以這一次戰爭在英法美看來是不得不打的,德國同樣也派出了一些部隊加入聯軍當中。德國明顯還在尋求擊敗英法的機會。

中華民國這邊也在集結兵力,國防軍大量兵力已經集結在了中東地區,雙方在約旦河附近爆發了一些軍事戰鬥。

不過中華民國還沒有發起主要進攻,因而看起來像是一場軍事對峙。

中華民國在1937年,已經復員、擴編了600萬陸軍,此次解放印度出動了上百萬國防軍,而在中蘇邊境上,又集結了300萬大軍防備蘇聯,在中東地區的兵力為200萬。

蘇聯方面在中華名擴充軍備後,也立即擴大了軍隊規模,此時的蘇聯陸軍,在兵力方面已經達到了恐怖的七百萬。

斯大林的想法是,質量不行,可以用數量來彌補。

而且此時的蘇聯,在軍事技術上,實際上比歷史上的蘇聯還要好。因為歐美為了對付中華民國,對蘇聯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技術輸送。所以蘇聯儘管在成立的時候被中華民國狠狠的削弱了,但是戰爭潛力依舊不差,反而比歷史上還要強上一些。只是蘇聯在戰略上顯得比較被動,特別是在能源方面,蘇聯此時開闢的第二巴庫油田,位於巴庫地區,一旦戰爭爆發,離前線就太近了一些。

而且此時的蘇聯,東面是中華民國,而西面雖然隔著一個波蘭,但是德國對蘇聯也有一定威脅。在外部局勢和戰略上,蘇聯卻是相比歷史上更糟糕了。其龐大的版圖緩衝,在中華民國面前,顯然也作用不會太大。

就在印度戰場已經落下帷幕之後,中華民國立即由了動作。

中華民國印度洋艦隊開始在埃塞爾比亞空軍基地的掩護下,將從印度戰區調來的八十萬國防軍,成功的在非洲東岸的坦尚尼亞地區成功登陸。

非洲地區的交通比較差,以埃塞爾比亞為起點橫跨非洲大陸進行作戰,物資運輸有些困難,特別是埃塞爾比亞的山地比較多。所以中華民國最高統帥部的策略是在埃塞爾比亞修建好戰略機場,然後透過戰略機場掩護印度洋艦隊護送陸軍在非洲東海岸進行登陸。

英法美各國的兵力主要集中在北非埃及地區,東非的防守力量極為薄弱。在正面,中華民國用兩百萬大軍先把英法美各國聯軍主力先拖住,然後尋找薄弱區域先行打擊,最後再對埃及地區的歐美聯軍發動進攻。

中華民國的各個艦隊當中,印度洋艦隊的力量不是很強,但是有陸基空軍掩護,歐美各國的聯合海軍根本不敢在非洲東海岸放肆。戰鬥打響後,國防軍依靠海軍的投送,在東非展開蛙跳戰術,然後定點開花。

一部分國防軍從埃塞爾比亞攻入後世的肯亞地區,更南部的坦尚尼亞則又有一批國防軍登陸上岸。

不就之後,又有二十萬國防軍登陸到了後世莫三比克區域。

歐美各國在東非的局勢迅速爆炸,國防軍登陸後,簡直就是如秋風掃落葉一般,迅速掃蕩東非戰場。

東非戰場歐美各國的軍隊並不統一,而且空軍力量薄弱,在中華民國龐大的空軍力量面前,根本沒有反抗的餘地,制空權被中華民國掌控得死死的。而且每攻下一片區域,必然會立即修建空軍機場,然後利用空軍的掩護,繼續配合陸軍進攻。

中華民國陸軍部隊本身就有眾多裝甲,以及眾多火炮,還有猛烈到各國陸軍都無法正面抗衡的步兵火力,再加上還有空軍掩護,以及兵力優勢,更有當地非洲土著的配合,那些互不統一的歐美殖民軍如何抵抗?

下場只有一個,戰敗。

在這樣的配合下,國防軍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成功的拿下了整個東非,已經將戰線推進到了南非北部邊境地區。

馬達加斯加島上的法國殖民軍,也向中華民國投降。

這個時候中華民國攻佔了整個東非,最高統帥部決定開闢南非戰場,就看英國佬還要不要南非了。

南非有大量的黃金、鑽石等資源的產出,一直都是英國最重要的殖民地之一,英國在南非獲得了大量的黃金。

這麼一塊肥肉,英國人這麼可能捨得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