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滅。
那些蘇軍絕望了,沒有重型裝備,沒有支援,更沒有工事,一旦被形成戰術包圍就是死路一條。
於是很多蘇軍部隊成建制的投降了。
他們手中的步槍根本無力對付全副武裝的中華民國國防軍,有些蘇軍士兵甚至是連步槍都丟了。
後面追擊的中華民國國防軍卻是繳獲了大量的重型裝備,其中重炮就繳獲了將近五百門,那些蘇軍在丟棄這些重型裝備的時候並沒有進行炸燬,也不知道是為什麼。就如同二戰中的德國進攻蘇聯的時候,蘇軍也丟下了一大堆的重型裝備被德軍繳獲。
也許是缺乏炸藥吧!
或者是慌不擇路吧!
僅短短三天的時間,蘇軍190萬大軍深陷囫圇,這場戰爭已經達到了中華民國的預期目的。
按照原定計劃,現在應該是最後掃尾階段了。
包圍圈中的蘇軍,也開始不斷的投降。拒絕投降的蘇軍部隊,則開始進行武力殲滅。當進攻開始的時候,那些被包圍的蘇軍遭受的是從未經歷過的猛烈火力打擊。
中華民國各個炮兵部隊的炮彈就好似不要錢一般往蘇軍陣地打去,那些離開了堅固工事的蘇軍部隊臨時修建的工事根本就擋不住那些炮彈,拒絕投降的蘇軍在持續不斷的火炮打擊之下損失無比慘重。情況最好的,起碼也要減員一半以上。
一些蘇軍的軍官則很明智,當被包圍之後,直接下令投降。
此時的蘇軍還未經過大清洗,還是有不少擁有作戰經驗的優秀軍官,不過這些優秀軍官很多都是選擇投降。
畢竟就算是不投降也無力改變任何局面,反倒是投降還能留的一條小命,說不定日後還會有轉機。
還有很多蘇軍的軍官是原先俄軍收編過來的,本身意志就不怎麼堅定,投降最快的也就是這一批。
蘇軍投降的訊息不斷傳回指揮部,電報一封接一封。
“報告司令,目前為止,已經有七十多萬蘇軍投降。還有五十多萬蘇軍還在負隅頑抗。”參謀部內,胡靜林聽這報告,此時他臉上浮現出了微笑的神色,儘管指揮起來極為冷靜,但是巨大的戰果還是令人欣喜的。
“那些不投降的蘇軍繼續包圍他們。”胡靜林命令道:“先用炮火炸,用狂風轟炸機對他們進行地毯式的轟炸。等炸完了,再給他們空投宣傳單。不投降就再炸。”
胡靜林的這種方法,簡單、粗暴,而有效。
蘇軍是以一種用眾多炮灰進行作戰的簡單粗暴的方式,而中華民國也有自己的一套簡單粗暴的戰法,那就是用彈藥堆死敵軍。
這種戰法從西北軍成立之初,便已經出現了。只是當時西北工業還不夠發達,沒有那麼多的物質,所以一直以來都還不夠明確。只是不吝嗇對彈藥消耗比較大的武器裝備進行列裝軍隊。但是在戰術上還是能節省就節省的。
而隨著西北工業的逐漸發展,後來的戰爭指揮過程中,對彈藥的消耗也越來越不當回事了。
特別是如今,中華民國的鋼鐵產量已經比世界其他各國加起來還要多,而且還在進口歐洲鋼鐵。
中華民國的工業規模已經是世界第一了。
這個時候中華民國國防軍已經具備了使用這種簡單粗暴戰術的資格。胡靜林非常清楚這一點,所以在這場戰爭中根本不節省什麼彈藥。
此時殲滅包圍圈中的那些蘇軍,更是極為豪華。
各個炮兵部隊,以及空軍轟炸機,接連不斷的對蘇軍陣地進行狂轟濫炸,彈藥消耗根本不當回事。
這種趨勢,有點像二戰的美軍。
都是簡單粗暴。
但是又有點像二戰的德軍,精密配合。
任何簡單粗暴的戰爭方式,往往競爭力也是越大的。至於為什麼美國在二戰後在朝鮮、越南戰場上失利,實際上也就是雙方都是簡單粗暴的。
社會主義陣營以人員方面簡單粗暴,所以損失了更多的兵力。而美國則是以武器彈藥方面的簡單粗暴,所以消耗了非常多的彈藥。
至於誰輸誰贏,還真不好說。只能說是在目的上,最後美國失利了。過程中,未必是失利的。
而隨著科技的進步,武器裝備上的簡單粗暴的作戰方式,其競爭力也越來越大。
精密化戰爭方面,也是後競爭優勢的,那就是在初期可以快速開啟局面。所以中華民國的軍事戰術是有兩套方案的。
一套方案也就是小規模戰爭當中,使用精密化戰爭的套路。這種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