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要將中華民國國防軍淹沒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然而,結果卻是……蘇聯少數民族熱烈歡迎中華民國國防軍!
要知道,蘇聯的少數民族佔了人口的大部分,超過了55%的規模。
當中華民國國防軍突入烏拉爾山脈以西,靠近烏法地區的時候,一路上的俄國少數民族都在熱烈歡迎中華民國國防軍的到來。
其中幾個國防軍士兵在執行任務時路過村莊,村莊裡的村民們熱情的拿出食物請國防軍計程車兵吃,不吃完還不許走。
這幾個士兵吃完了村民給他們的食物後,回到軍營的時候將這一情況報告了上去,上面的政委非常重視。
顯然這些政委也認為這是一個很反常的現象,在上面下發的作戰提示當中,要求他們防範蘇聯的游擊隊。
認為游擊隊最為頭疼的是敵國民眾對中華民國國防軍的仇恨,使得游擊隊可以在遭到重創後快速恢復。而且游擊隊的作戰經驗很差,軍事素質很差,所以行動起來非常不專業,然而也正是這樣的不專業,讓這些游擊隊的行動非常難以用軍事經驗去判斷和預測,結果就會造成游擊隊好似無孔不入,讓人頭疼至極。
結果情況卻和上面的作戰提示大不相同,游擊隊沒就看到多少,只看到很多熱烈歡迎他們到來的俄國少數民族。
這一現象層層上報,上報到了沈凝雲這邊。
沈凝雲頓時知道出問題了,或者說是他的認知出了偏差。沈凝雲對蘇聯的認知是來於後來的二戰時期,德國人被蘇聯人奮起反擊,結果被搞得焦頭爛額。
所以沈凝雲先入為主了,沒有正視一個情況,那就是二戰當中德國人入侵蘇聯後佔據了大量的土地後,並沒有多那些蘇聯的少數民族進行拉攏,而是簡單粗暴的想要奴役整個斯拉夫民族,從血統上歧視整個斯拉夫民族。對那些蘇聯少數民族的粗暴奴役的結果,就是讓德國人原本可以團結的力量,卻成為了他們的掣肘。
而從這次中華民國國防軍進攻蘇聯的情況來看,蘇聯的少數民族非常不滿蘇聯的殘暴統治。
他們想要改變當前這種制度。
他們自然不滿意了,因為蘇聯上臺後,讓他們的生活質量大大降低。辛苦種出來的糧食被收走大部分,而且輕工業產品供應嚴重不足,導致生活水平非常差。這樣的生活狀況,甚至不如沙皇俄國時期。
所以那些少數民族非常不滿,都想要脫離蘇聯的統治。
德國人在二戰過程中,控制的人口不比蘇聯少,工業規模比蘇聯龐大,又有烏克蘭等民族的歡迎。到最後卻依舊沒辦法把蘇聯擊垮,一方面是因為寒冷的氣候,另一方面則是出在民心方面。
因為德國人當時走的極端民族主義,結果讓烏克蘭等民族發現,德國人的統治比蘇聯人還殘暴,於是只能拋棄德國,與俄羅斯人團結在蘇聯的旗幟下,與德國人展開鬥爭。
如果德國人在入侵蘇聯的時候能夠團結那些蘇聯少數民族,那麼蘇聯基本上是必敗無疑的。那樣一來,不僅德國在後方不會遭到那些游擊隊的騷擾,還能動員出非常多的炮灰,更能夠建設更多的工業等等,從而就近進行補給。
德國人不精於謀略,顯然是非常正確的評價。
而中國則是這個世界上最精於謀略的了,沈凝雲很快就想明白了其中存在的偏差,隨即大喜過望。
既然那些少數民族不願意和蘇聯一起過日子,可以把他們分裂出來啊!
第354章 簡單粗暴
全世界都在關注著這場戰爭的走向,蘇聯的突然潰敗,讓很多人大跌眼鏡,畢竟蘇聯之前集結三百萬大軍在邊境上,一副有恃無恐的樣子。然而結果卻是在中華民國國防軍面前不堪一擊。
當然最主要的問題還是蘇軍高層的戰略導致的,讓伏龍芝不得不下令撤退。但一定程度上又是正確的,如果蘇軍不快跑的話,三百萬根本不知道能省下多少。
中華民國國防軍裝甲部隊在發動進攻的第二天,繼續穿插了70公里,對一部分撤退的蘇軍形成了包圍圈。
不過蘇軍為了儘量撤下去,丟棄大量的重型裝備,而且頂著中華民國空軍轟炸機的轟炸,沒日沒夜的行軍,還是有不少跳出了鉗形攻勢的虎口。
當中華民國國防軍正式形成包圍圈之後,大約又有50萬蘇軍被包圍在了包圍圈當中,而有一百萬左右的蘇軍成功撤了下去。
中華民國國防軍裝甲部隊並未繼續穿插,而是回頭配合動力化步兵師對那些包圍起來的蘇軍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