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而英國和美國所製造的船隻的噸位卻遠遠不如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的造船業依舊在瘋狂造船,特別是大噸位的集裝箱貨船、油輪、運煤船,以及大量的遠洋拖網漁船。
其中油輪、運煤船和漁船數量增在急劇增長。
遠洋商船的總排水量噸位也在爆發式增長,而且開始以大型遠洋商船為主,主要為中華民國運輸大宗商品。
隨著中華民國將大量輕工業外包,加上向經濟殖民地出口商品,進出口所需的大型商船還將繼續增長。
而與歐洲、南美洲、澳洲的貿易額也在不斷增長,而在印度、非洲的礦產進口也在增長,中華民國本身就產生了大量的商船需求,導致如今商船需求極為旺盛。
上千萬噸排水量的遠洋商船根本無法滿足愈加龐大的運輸量,中華民國的造船業之繁榮,已經是逆世界發展了。
戰後的世界儘管有旺盛的商船需求,但是隨著中華民國的商船的湧入,與美國商船展開競爭之後,英國和美國的商船增長都已經出於一種緩慢的階段。
因為英美的大噸位遠洋商船根本沒辦法和中華民國的遠洋商船競爭,中華民國的遠洋商船噸位大,運貨量多,運費成本根本沒辦法相提並論。
中華民國也因為遠洋運輸成本的下降,開始在全球大量攫取各種資源,所以中華民國的商船需求量就變得極為恐怖了。
本身那些經濟殖民地就在不斷的發展,貨物進出口不斷增長。加上中華民國可以憑藉更低的運輸成本,在全球各個落後國家開採礦產,使得之前沒有遠洋運輸價值的東西變得有運輸價值。
中華民國的經濟也在不斷的發展,更加需要大量的各種資源。
中華民國的遠洋商船起碼能增長到3000萬噸排水量以上,現在只是1300萬噸,沿海的造船能力到現在還在增長。
不過造船業基本上都是財團壟斷的,其他的民資沒有相關的技術,至於進口其他國家的造船裝置,那根本沒得玩。現在中華民國的商船製造技術可不是其他國家的造船裝置能相比的。而且購買其他國家的船塢價格還比較高,而且還是高價進口不怎麼樣的玩意,這關稅也就夠被扒一層皮了。
在資金方面民資也不是那麼容易扎進大型商船的製造。
不過民資卻是大量投資遠洋運輸,也買船跑貨。民資購買的一般都是小型商船,萬噸級上下的,這種商船不是用來運輸大宗貨物,而是跑快速運貨為主,需要花腦子去計算回報率,經營起來需要頭腦,所以財團只保留一部分萬噸級左右的商船,其他的都交給民資去運營。
因為對各種船隻旺盛需求,財團正在繼續的擴大造船能力。
財團前幾年的建設結果,讓1921年中華民國的造船能力達到600萬噸,而到1922年,造船能力可以達到950萬噸。
這是讓世界真正無法匹及的的造船能力。
完全就是爆發式的增長。
1921年中華民國的遠洋商船噸位可以達到1900萬噸,這樣的情況下,1922可以2850萬噸。
而且最新的船塢,可以製造排水量達到7萬噸的大型船隻,即能造散裝的,也能造集裝箱的。
排水量達到7萬噸,載重量可以達到6。3萬噸上下,而船隻越大,所需要增加的推動力越小,節省下來的貨倉越大,這樣的大商船,除去燃料、水之類的載重,跑一次貨,能運6萬噸以上的大宗貨物。從廣東到大連,也就是兩天多的時間。
而從北朝鮮的港口到上海,也只要一天多的時間。相當於從上海到朝鮮殖民地,不到三天時間就能跑一個來回。加上貨物裝卸的時間,也就是4天左右,一年不斷的跑,可以跑91個來回,不過有時候也要進船塢維護,一年跑個80次沒問題,相當於可以運輸480萬噸的貨物,多跑幾次就是500萬噸的貨運量了,這種7萬噸級的商船,簡直就是這個時代的海運神器。而這樣一艘7萬噸級的商船,所需的船員只有15人。
特別是中華民國現在到處港口都有集裝箱裝卸裝置,並且在那些經濟殖民地的港口、火車站都建設了集裝箱裝卸裝置,裝卸時間大大節省了下來。
而中華民國與歐洲的進出口貿易則是以散裝貨船為主,裝卸速度慢了許多。中華民國可沒有義務將效率高的集裝箱體系普及到歐美。
集裝箱系統對貨物運輸效率的提高極大,遮掩讓中華民國的碼頭、貨棧上不再是幾萬工人搬運貨物的景象。
現在散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