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肥,一個就是種上幾年的小麥、玉米之後,在土地上種植牧草,以增加突然有機質的含量,種地還要懂得養地。
中華民國現在不缺土地,更多的耕地正在不斷開坑出來。在這樣的情況下,土地輪耕變得非常可行。
另外,在1921年,中華民國將實行農業訂單制。並在全國成立各種農作物公會。
訂單制的好處就是調節市場產量,同時在市場上普及期貨投資,使得農業成本恆定,售價也恆定。
農民最怕的是什麼?
最怕的就是農產品價格做過山車,忽上忽下的。而大多數農民的眼界不高,價格一跌就把多年生作物給砍了。等價格上去了又懊惱不已,又有人被吸引進去,產量一次次的擴大、縮減,結果變得非常不專業。
中華民國的農業施行訂單制之後,那些機械化農業的土地種植什麼,種植多少都將有中華民國農業部決定。
有訂單就生產,沒有訂單就把土地空著。對於空閒的土地,國家將發放一定的補貼。如此一來就不會造成農產品過剩,從而確保了農產品價格。
另外期貨市場的存在,也讓農產品的售價能夠恆定下來,從事農業活動的生產者就可以計算成本、收益。
財團自然也是在農產品期貨上賺錢的。
農產品期貨能吸引很多投資者進入,但是農產品期貨是做多還是做空,財團是做有把握的,因為財團手上的耕地最多。另外,農產品是增產還是減產,財團的資料也是最準確的。
就如後世美國國際財團做農產品期貨,如果要做多,就宣佈xxx產區減產,要做空,就宣佈xxx產區增長。
反正從生產到輿論渠道,都是財團控制的。
財團做期貨是穩賺不虧,即成為財團金融斂財工具,也是農民恆定農產品價格的重要工具。
此前西北政fu的農業也有一定的訂單制經驗,這次中央政fu在全國搞農業訂單制,波及的範圍並不是全面的,而是在那些實現了機械化農業的土地上進行農業訂單制。那些未完成農業機械化的土地則不在此列。
水稻、小麥、玉米、棉花、大豆是主要的訂單製作物。
其中以棉花和大豆的訂單制最為徹底,小麥的訂單制也比水稻要徹底,水稻在南方還是有不少是人力種植的。不過隨著城鎮化的開展,以及糧食價格的下行,農村的人力種植水稻已經你賺不到什麼錢了。
也許相比以前,現在人力種植水稻確實是賺到了更多的錢,但是別人在城鎮當工人賺到的錢卻是更高許多倍。所以南方的水稻種植規模正在大幅度的減少,而且是逐年遞減。特別是湖北、湖南、江西這幾個水稻主產區的水稻逐漸實現機械化種植後,農村基本上沒有誰再種植水稻了。
那些地主也紛紛轉型,特別是在不動產稅收開徵之後。不是賣掉,就是轉型種植經濟農作物。
南方的轉型能力是很強的,首先南方的風水合適發展經濟,南方人的經濟頭腦比較強,而且性格方面比較上進。
其中以蘇南、浙江、福建幾個省和地區的經濟發展能力最強,一個是在有沿海優勢,另外這幾個省的農業資源不夠豐富,民眾相比內陸更加勤勞。內陸省份則因為農業資源比較豐富,很多時候老百姓的生活節奏很慢。
山東方面的經濟也非常不錯,和南方的奢華相比,山東的企業家們,日子過得比較節儉,很多有錢人也都是和普通工人一樣吃著饅頭啃著大蒜。
廣東方面的經濟如今也很不錯,但卻和後世gdp第一的地位相比,卻是大大不如。主要是廣東方面的節奏實際上也比較慢。加上如今沒有各省勞動力湧入廣東,無法為廣東創造豐厚的人口紅利,而且中華民國的經濟也不再是對外出口型,沿海城市雖然有優勢,但優勢並不是很大,所以廣東經濟只能說不錯。
華東沿海各省的經濟轉型基本上不用操心,而內陸的農業則因為平原更多,轉型也容易,直接用機械化耕作,山區直接種樹。
不動產稅收是5%,所以站著茅坑不拉屎的現象能夠杜絕。空出來的土地,也有大量的投資者去投資,到底是投資果園,還是投資蔬菜種植什麼的,市場有需求就有人投資。
內陸各省份的經濟發展勢頭卻是很好的,主要還是因為此時中華民國發展的不是出口型經濟,所以內陸省份工廠極多。
主要也就是集中在四川、湖北等省份,儘管四川的老百姓生活節奏比較慢,但是工業發展自然能夠將生活節奏提上去。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