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1部分

戰事的可能性不大,蘇聯不可能從這個方向進犯中華民國。

但是為了要在國民面前表現,段祺瑞接受了。段祺瑞的皖系六十萬北洋軍分出了四十萬萬到邊境負責邊防。其中三十萬萬派遣到了蒙古方向的中蘇邊境駐防,不過那裡也是寒苦之地,三十萬北洋軍在那裡駐防,還是需要不少物資供應的。國會決定將西北國防軍在這裡的給養經費撥給北洋軍,物資可以得到保障。

能減少邊防的駐軍,沈凝雲自然是願意看到的,這樣能讓西北國防軍的兵力更加集中,對外擴張就能調集更多的部隊,從而也就不會被牽制在各個邊境地帶。

現在中華民國的版圖擴大將近一倍,國防所需的兵力自然也增多了不少。特別是西北國防軍開始接管邊防之後,已經有不少部隊被牽制在邊防上。

不過邊防最重要的地方,還是西域省。

這個時候的西域省是在是大,成為了中華民國最大的一個省,省的單位也不適用了,西北政fu在將俄國人遣送處境後,向國會遞交了成立‘西域行政區’的提案。

這個提案將西域省更變為西域行政區,並在該行政區成立八個行省。

這個提案在國會全票透過。

接著西北政fu又提交來了外東北成立四個省的提案,也全票透過。

這意味著中華民國多出了十二個行省,也多了十二個省長,不過這十二個行省的官員都是西北政fu派駐的。

至於移民工作,並不需要中央政fu操心。

這些新增的地盤,主要也就是需要工人。財團和各企業可以完成移民工作。至於那裡的農業,能用機械化的就用機械化。不能機械化的地方,不開發就是了。靠人力來搞農業,還拉低個人產值。

修路什麼的,中華民國的俄國、日本苦力不少,全部都還在勞動改造呢!技術工種則由中華民國的工人負責。

這個時候中華民國的企業負責移民,還是比較靠譜的,特別是財團的企業。現在中華民國的工人收入不低,如果是想安生過日子的老百姓,可以在企業幹一輩子,就算是比較普通的工作,也能買得起車,買得起房子,所以企業也留得住人。

企業的普通工人的收入雖然普遍都只有最低工資的50元,遠不如工地上幹苦力活的,工資都上漲到每個月90元了,不過企業普遍會負責住房的分配,不需要工人操心。中華民國的房價不高,企業也承當得起。不過是一些房子,怎麼會承當不起?

願意把家搬到那些待開發地區的工人也是不少的,畢竟中華民國的窮人還是有不少的,因為還不斷有人口剛從農村進入城市。

而那些待開發的地區,有很多報酬比較高的工作。而且因為是待開發,實際上存在很多的機會。

很多建設工作,也不需要工人移民到該地區。只要建設人員過去就行,工程做完了就回去。如果覺得那裡環境比較好,也可以遷移過去。

道路、城鎮、電站、水庫、通訊這些基礎設施建設起來,學校、商店、醫院、電影院、郵政、銀行、食堂這些設施財團可以建設,行政部門則是政fu派駐,然後由商人完善一些細節的東西。

然後就是各種企業入駐,在當地形成集中的產業。企業招聘工人進行生產,就形成了城鎮居民。

於是一個新的城鎮就出現了。

而這些城鎮的房地產也好解決,現在外東北都收復了,有大量的板材可以用,直接用木頭蓋別墅,面積足夠大,樣子也夠美觀,居住起來也足夠舒適,而且這些新興城鎮的地皮便宜得很,別墅前面甚至還能圍一個花園、草坪。

外東北的產業主要就是林業、礦業、大豆種植、養鹿業、水產業,工業方面則是以木材加工為主。

木材加工的產品都是一些比較高階一些產品,例如傢俱製造,而那些低階的產品,如普通的紙張製造、普通的筷子什麼的,則是把木材運到朝鮮,讓朝鮮人負責這些產品的製造,然後透過鐵路、集裝箱貨輪將產品運到中華民國。

而伐木產業是可以持續的,只看如何砍。

如今中華民國的林區管理非常精細化,林區有大量的公路鋪設進去,對於未成熟的林區,採取抽伐、補種的方法進行培育。

成熟的林區砍伐過後,則要再度種上,避免出現荒山和水土流失。

只要人工造林的速度跟上,就不會出現大規模的水土流失和森林資源減少的情況。而成熟林如果不及時的砍伐,變成過熟林後,反而會使森林資源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