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48部分

力已經變得非常強大,就算是某地受災,其他地區也可以正常進行農業生產,隨時可以將受災所損失的那一部分的農業產出補充上去。今年南方已經增加了水稻種植面積,另外暹羅王國方面也增加了水稻種植面積,以增加糧食供應。中華民國的農業開始走向全面的多元化,不管是熱帶還是亞熱帶、寒帶,我們都有農業分佈,而且建立了跨國互補機制,與各藩國建立分工型農業,使得中華民國和各藩國的農業抗災能力以成為世界第一。”

中華民國此時的農業確實分佈的極為廣泛,所以抗災自然很輕鬆,並沒有給中華民國造成太大的問題。

這一年東北的大豆依舊正常生產,西域的棉花也在正常生產,蒙古、西域牧場也在正常運轉。

四川、湖北、湖南、江西這幾個省的大糧倉也在正常生產。

這個年代的災害儘管比較多,而且氣候也比較冷,但是中華民國向南擴張的幅度比較大,加上海外經濟殖民地的農業產出,足以安然度過這一年的北方大幹旱。

在中國歷史上,北方一旦出現災荒,往往需要從南方調集糧食救急。否則北方一亂,一個王朝也就完蛋了。

明王朝基本上就是那麼完蛋的。

北方之所以會亂,主要還是和氣溫下降有關,氣溫平均下降一度,耕種線就向南轉移幾百公里。

歷史上各個時期的氣溫都不同,例如河南稱之為‘豫’,說明古時候河南是有大象生活的。說明那個時候的地球,平均溫度是比如今高得多的。

但凡氣溫上升的時期,中國這個農耕文明都會變得十分繁榮、強大。然而一旦進入低溫時期,農業遭受慘重打擊,匪盜開始流行,暴動大量產生,也就進入衰弱期了。

明王朝的滅亡,就是因為商品經濟的泛濫,導致江南這個糧倉的土地被大量種植經濟作物了。糧食不僅不能自給自足,反而要從湖廣獲得。運輸到北方的糧食也就少了,而且明王朝運輸糧食的方式也很坑,漕運當中每年有大量的損耗。如果是一般的年份還沒什麼問題,問題在於明末氣溫開始下降,北方農業直接就撐不住了,北方一崩潰,南方軍事有不行,最後被滿清撿了死鴨子。等於說明王朝的商品經濟不僅沒有給明王朝帶去財政收入,反而使得明王朝最後財政破產。而且氾濫的商品經濟,給滿清野豬皮和歐洲人帶去先進的生產力和各種緊缺物資。

中華民國如今的溫度還是比較低的,這個時候南方冬天氣溫低於零度非常正常,何況是北方地區。

這個時候的地球,還沒有從明清時期的低溫中徹底走出來,全球氣溫上升還需要一定時間。

而隨著氣溫的不斷上升,未來西伯利亞也將不再是蠻荒之地,耕作線也將不斷的向北推移。

北方這次乾旱,也讓中華民國加強了北方的農業灌溉設施的建設,另一方面華北平原的工業進一步的停滯增長。

華北平原是資源性缺水,如果要保住農業的話,工業必然不能太多,否則就會造成地下水資源透支使用。這個時候華北平原的地下水還是比較充足的,而且沒有無良化工廠向地下排汙,地下水也很乾淨,沒有被汙染。

中華民國的工業目前也就主要集中在西域省以及南方各省,其中西域省的工業以重工業為主,西北各省的工業以軍工業為主,而南方各省則以商品製造業為主。

南方也是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也有最大的商品市場。商品製造業放在南方是最好不過的了。

而軍工業集中在西域省和西北各省,主要是離戰場更近,而且西北各省的工業基礎也最好,配套設施也最完善。

南方各省則是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區域,南方本身就擅長經濟發展,加上現在有技術,有資金,經濟怎麼會發展不起來。以中國南方各省的經濟創造能力,就算是政策和技術以及資金方面都有些困難的情況下都能艱苦發展,何況現在政策、資金、技術都具備,創造力和發展動力馬上就有了。

南方各省逐漸成為中華民國經濟總量最高的區域,此前西北的經濟總量第一的位置已經保不住了。

另外工業也在向東北轉移,東北地區不是那麼缺水,有足夠的工業發展潛力。另外東北在工業發展中也承擔著為朝鮮工業提供高階配套設施的任務。

朝鮮也不缺水,工業發展潛力很大。中華民國如今那些汙染性工業,和那些勞動密集型產業都在往朝鮮扔,朝鮮那邊的工業也需要一些高階的配套設施,主要就是由東北這邊的工廠為朝鮮的工廠提供設施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