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08部分

怕,但是歐洲各國卻不一樣。

一旦蘇聯有強大的工業基礎,要是產生野心,要進攻歐洲的話,那豈不是太糟糕了!

那可是社會主義國家,一旦進攻歐洲,那麼羅斯柴爾德財團的金融資產什麼的,豈不是都要被沒收個精光?

俄國的革命之後,羅斯柴爾德財團在俄國的所有投資都全軍覆沒了,可謂是極大的損失。他們可不願意看到蘇聯再把歐洲其他各國也變成俄國的模樣。

原本援助蘇聯,是想讓蘇聯去對付中華民國。

此時發現蘇聯被中華民國打敗之後便不再想著對付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又與蘇聯簽訂了裁軍協議以及貿易協議,這是明擺著要修復雙邊關係的舉動。

另外中華民國在高加索扶持起了高加索聯邦,也意味著中華民國已經沒有繼續向西方擴張版圖的**了。

這個時候中華民國又和蘇聯修好關係,蘇聯自然不太可能去針對中華民國了,畢竟雙方都簽訂裁軍協議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聯一旦有所發展,而中華民國又不再對蘇聯構成入侵意向,鬼知道蘇聯會不會對歐洲產生野心?

要知道北極熊可是號稱蒸汽壓路機的玩意,對版圖的**極為強烈。而蘇聯這個時候,基本上已經是不可能會和中華民國開打了,畢竟中華民國那麼強大的軍事力量,有腦子的就知道不能去招惹,如果蘇聯要擴張,那麼肯定是向西擴張。首當其衝的就是波蘭,然後是德國,接著是法國,最後是英國。

想到這樣的恐怖後果,歐洲各國都恐慌了。

於是沒過多久,歐美國家突然一改之前的態度,直接斷絕了對蘇聯的援助,並且對蘇聯的貿易做出了一些限制。

這樣的態度轉變,讓蘇聯的外部形勢再次發生了變化。

對於蘇聯這樣的外部環境的變化,中國民國的智囊團們,立即制定出了一系列針對性的外交策略。

那就是保持和蘇聯的貿易關係,讓蘇聯可以慢慢發展,讓蘇聯成為歐洲人頭上懸著的利劍。

這樣一來就有很大的可操作空間了。

首先是蘇聯必須繼續依靠已經建立起來的中蘇貿易,另一方面歐洲方面又要爭取中華民國不去慫恿蘇聯向歐洲擴張。

對此沈凝雲感覺可行性略有欠缺,因為蘇聯現在就像是一頭躲在洞裡的縮頭烏龜,蘇聯的統治者以前都是社會底層,突然攫取了統治利益,本身就已經比較滿意了,他們抓到了統治利益後是不肯放手的,才會瘋狂發展重工業。

實力不夠強的時候,蘇聯也是不會到處入侵的。

就像是二戰當中,斯大林原先的想法是,先讓德國人和英法打得兩敗俱傷,蘇聯再去收割戰果。

結果就被希特勒給打臉了。

蘇聯不發展個十幾二十年,基本上不會到處去擴張了。這個外交政策,估計也就是唬唬人。

第408章 對德策略

挑撥蘇聯進攻歐洲,這在沈凝雲看來不是太靠譜。親親【】

“德國人才是歐洲最不安定的因素,只要讓德國人挑起歐洲戰爭,蘇聯同樣也會被捲入其中。”沈凝雲在外交政策上顯然更注重德國的因素,因此在制定外交政策的會議上闡述了觀點,“重點還是要與德國容克財團進行一定的溝通。”

德國容克財團與中國民族財團雙方之間的聯絡是比較密切的,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過後,雙方關係已經冷卻下去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華民國置身度外,德國容克財團希望中華民國參戰,最後中國民族財團也沒有答應下來。所以雙方的關係自然也就進入了最糟糕的時期,不過因為沒有正面的利益衝突,因此面子上還是過得去的,只是已經沒有了之前的親密格局。

德國容克財團現在不得不臣服在羅斯柴爾德財團之下,自然是極度不甘心的。此時德國人還在不斷地研究軍事武器,只不過沒有放在國內研究罷了。而是把研究地點放到了其他國家。

所以沈凝雲認為,與蘇聯的關係,無非就是暫時做做貿易,透過貿易的附加值來掠奪一番蘇聯的資源和財富,其他的價值不大。

而要讓歐美內亂,最佳的導火索還是德國。

德國就是一個火藥桶,只要時機成熟就可以引爆。唯一的問題反倒是出在崛起的中華民國身上。

歷史上德國人願意向羅斯柴爾德財團發起衝擊,那是因為美國佬在背後支援。

現在中華民國崛起,德國人還願不願意向羅斯柴爾德財團發起衝擊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