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23部分

都可以去找政fu。這個時期的政fu在老百姓的生活上很好說話,沒有飯吃給飯吃,沒有房子住給房子住,絕對不會讓你餓死。

那些工業人才儘管被禁止出境,不過引起的抗議並不是很大。畢竟那些工業人才在這樣的保障力度下,又不是活不下去,自然不需要出國。

有些人反倒喜歡這樣的生活,因為這樣的生活非常悠閒。

老百姓的悠閒,也讓各種媒體非常的火爆。首先是報紙銷量大增,老百姓領取到政fu給的零花錢,報紙還是買得起的。不過那些報紙倒不是太賺錢,畢竟廣告商減少了。

最賺錢的,變成了電影行業。

人們有大把的時間去電影院看電影,於是乎中華民國的電影行業進入了一個超級繁榮的時期。

經濟繁榮的時候,人們都忙著工作,根本沒有太多的時間去看電影。但是經濟大蕭條一來,就不一樣了。

中華民國的電影行業本身就非常發達,在沈凝雲借鑑了後世美國大片的經驗後,對電影市場進行壟斷的同時,也進行了讓利。

電影院首先是財團壟斷的,然後分成幾大院線進行競爭。

而在票房的利潤上,則給予拍攝電影的製片方正常的回報率,而不是仗著壟斷的地位,壓縮製片方的利益。

加上中華民國的票房市場太大了,一部熱門的電影,可以創造無比可觀的利潤,絕對是暴利行業。

進而也就使得電影行業有充足的資金投入的保障。同時培養電影人才,讓電影業變得正規化。

同時將電影向全世界輸出。

亞盟各國首先是一個可以保障的市場,亞盟各國絕對不可能搞出限制中國電影放映的政策。

中華民國加上亞盟這個市場,絕對無比龐大,每年可以催生出大量的電影,其中自然也就有優秀的電影誕生。

而財團則是電影業最主要的投資方,能不能獲得財團的投資,主要看成績。

在亞盟之外的市場,則是採取廉價銷售政策。大量的電影透過低廉的輸出價格,不斷開啟世界各國的電影市場。

中華民國的電影當中,不乏那些沒有什麼思想性,但是卻讓世界各國人民都能看懂的電影。也就是後世美國大片那種模式,主打英雄主義。

這種英雄主義的電影,在本國的市場不是說不行,只是因為中國的文化比較早熟,這種電影確實太簡單了一些。

但是拍攝更符合本國人民口味的電影,其他國家的人就不一定看得懂。畢竟高階的文化能包容低階的文化,而低階文化對高階文化則是消化不良的。而能看懂中國電影的,基本上也就是亞洲範圍內的那些受漢文化影響過的國家的民眾。

因此中華民國拍攝的那些沒什麼內涵的大片,投資方基本上都是財團。財團在這些電影投資中,都是要對外輸出一些觀念。例如透過電影,宣傳中華民國的民主、人道、公正、富裕、繁榮等等。

透過電影,讓世界認識中國,一個美化的中華民國。

在這樣的的制度下,過去十幾年的當中,中華民國向世界輸出了不少電影。因為對外輸出的價格低廉,在歐美都有大量的放映,這個時代世界各國對於電影的戰略地位還認識得不太清楚。

澳洲、南美也大量引入中國電影。

甚至是連非洲很多地方,也在放映中國電影。

在經濟大蕭條期間,老百姓並不吝嗇電影票那點錢。這一時期的電影,大量出現了高檔別墅、奢華宴會、豪車等元素,也讓民眾看了之後對經濟的復甦有點想象,讓他們在電影中能找到心靈上的慰藉。

對於電影,政fu沒有太多的干預,但是對電影進行了分級。不過依舊如同後世一般,禁止拍攝島國動作片。

中華電影公司,則是此時中華民國電影製作的龍頭老大。

這家公司是財團控股,這些年沒什麼事做,又抓緊兵權的沈凝雲,寫了一大堆劇本丟給中華電影公司拍攝,頓時讓中華電影公司拍攝出了一大堆的經典。不過也不是太頻繁的拍攝沈凝雲的劇本,畢竟全靠他的劇本也會拔苗助長,培養不出優秀的編劇人才,那些劇本只是作為壓箱底的東西。

經濟大蕭條期間,財團對電影的投資規模就更大了。這是經濟大蕭條期間,為數不多超級繁榮的產業。

和電影業一樣繁榮的,還有出版業也十分繁榮。有了時間的人們,除了看電影,也大量看書什麼的。

大總統林長民的女兒林微因,就成為了時代的寵兒,林微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