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要向中華民國出口鋼鐵,這個東西一直是英國的主要出口商品之一,只是現在的普通鋼鐵,已經不是高檔商品了。
中華民國出口的那些商品才是高檔的商品,具有較高的附加值。但是對於英國這個還未進行大規模的工業體系升級的國家來說,鋼鐵依舊是工業的支柱之一。中華民國願意買英國的鋼鐵,就能讓英國的經濟有一個重要的支柱支撐著。
當然,英國出口的鋼鐵價格,相比過去是降低了不少,畢竟不是高階商品的情況下,附加值已經很少了。但是英國又很多海外殖民地,勞動成本可以降低,而且有大量的鐵礦等資源。
另外中華民國也在進口英國的其他一些原材料,這讓英國的各個殖民地經濟有所發展。英國此時的經濟中,殖民地的收益因為中華民國的經濟發展而有所提升,一旦無法滿足中華民國的海外殖民利益需求,英國的那些殖民地利益將損失殆盡。到時候中華民國根本不需要向歐洲出口商品來換取那些原材料了,直接在那些英國的經濟殖民地中開採就行了。
同時法國、義大利在非洲的武力殖民地,也很可能在中華民國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喊出一句解放世界被殖民國家的口號而喪失殆盡。
在這樣的背景下,英國政府不的不好好考慮中華民國的要求。
這樣的要求,對已英國來說,儘管有所損失,但是損失已經降到最低了。而中華民國也有巨大的收益,雙方如果能達成這樣的協議,都是更有利益的。英國一旦和中華民國開打,英國的財政首先就有些支撐不住了。
畢竟第一次世界大戰打下來,英國打掉了上百億英鎊的財富,間接的損失更是不計其數。現在的英國正是日暮西山,國力衰退得非常嚴重,一旦再和中華民國開打,財政將更加的窘迫。而且殖民地丟光的話,損失更大。
中華民國如果開打,軍費是可以承受的。但是進出口利益將有所損失。
但是中華民國未必一定要這些進出口利益,正所謂得之所幸,失之我命,對於進出口利益的問題,中華民國也可有可無,有之自然欣喜,失去也不可惜。而且就算是失去了進出口利益,但是卻會得到一票的殖民地,這對中華民國來說等於是擴大了經濟殖民規模。
所以現在的中英雙方,比的就是決心。
顯然中華民國的決心要更強,底氣也更足,所以能對英國進行逼宮。不打的話,中華民國首先按照提出的條件,可以得到馬來、緬甸經濟殖民地,同時還能在印度、澳大利亞以及南非自由開礦。
開礦的目的,主要還是為了鐵礦石。
中華民國此時迅速發展,對於鐵礦石的需求很大。中國原先的那些版圖,儘管有450億噸的鐵礦石儲量,但是貧礦多、富礦少,富礦僅佔2。8%。自從拿下西域行政區,以及北朝鮮經濟殖民地,還有波斯經濟殖民地,鐵礦資源儘管有所增長,而且撐到二戰結束是完全沒有問題,但是挖得太快的話,日後就沒得挖了。
所以這個時候,沈凝雲想的就是擴大鐵礦石進口,但是英法等國的鐵礦開採規模跟不上中華民國的需求,因此沈凝雲自然是把目光瞄向了印度、澳大利亞的鐵礦,印度和澳大利亞的鐵礦石儲量是很多的,而且富礦較多。
中華民國原版圖的那些鐵礦,因為貧礦太多,開採效益不高,所以現在去大規模開採,只是徒增人力消耗。還不如從印度和澳大利亞那裡開採,只要解決了鐵礦的來源問題,中華民國的鋼鐵冶煉規模就能暴漲。
現在中華民國的鋼鐵增長問題不是鍊鋼爐不夠,而是鐵礦石產量跟不上。
只要有足夠的鐵礦石被開採出來,就有足夠的鋼鐵被冶煉出來。所以印度和澳大利亞的鐵礦石是志在必得的。
至於其他的殖民利益,暫時留給英國人也沒什麼問題。只要英國讓出馬來和緬甸,中華民國就能控制這兩個國家,到時候這兩個國家獨立出來,不臣服於中華民國就要被中華民國修理一頓,所以馬來西亞和緬甸的經濟殖民地是肯定能得到的。
印度問題則不急,英國人在印度的發展成果,未來肯定也就是要做嫁衣的。現在英國在印度的那種殖民方式,也無法讓英國增強多少國力,頂多是現在掠奪一些財富,但是對於因果的戰爭潛力的提高卻是沒有什麼幫助的,而一旦爭霸世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開打,印度肯定也是最容易拿下的地方,到時候印度就是中華民國的。所以在重新劃分殖民利益之後,英國在印度是不會再追加太多的投資了,而中華民國卻是可以毫無憂慮的在印度進行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