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中華民國卻發展處了大規模的大豆種植業。
因為中華民國如今的土地也很多,不斷的版圖擴張讓中華民國已經不愁什麼土地夠不夠用的問題了。
現在中華民國面臨的問題是土地多的用不掉,特別是關外各行政區的土地。所以大豆產量儘管低一些,但是卻可以透過提高規模來達到產量。
不過大豆產量的提高研究也在持續,經過多年的育種過後,中華民國的大豆品種已經得到了很大的改良。畝產也已經提高到了每畝260公斤的程度。而世界其他國家的大豆種植業,畝產比較好的也只有150公斤上下。中華民國的大豆平均畝產260公斤是建立在機械化種植上的,並不是精耕細作。
中華民國的農業現在已經很少有精耕細作的模式了。
大洋彼岸的美國,因為中華民國在可以機械化種植的農業品種上取得國際市場的優勢,所以美國的糧食出口、棉花出口都遭到了慘重的打擊。
特別是棉花產業,過去美國憑藉著龐大的耕地面積,大量種植棉花並向英國等國家出口。不過自從英國向世界輸出紡織品的地位被中華民國的那些經濟殖民地取代,美國的棉花出口就出了問題。
而美國的紡織品在世界市場上,也就只有個別地區能透過關稅來取得優勢,例如加拿大地區。以及南美的幾個向美國靠攏的小國家。
美國的紡織品輸出競爭不過中華民國的那些經濟殖民地,這也導致美國的棉花種植業遭到了重創。美國的棉花種植出來之後,只有美國本土的需求,以及少量的海外需求,讓美國的棉花種植業減產了將近一半。
相比之下,中華民國的棉花出口規模就極為龐大了,而且年年都在上漲。
中華民國在西北新疆,以及西域行政區,變成了中華民國主要的棉花種植區,超過十五萬戶的棉農採取了機械化棉花種植,每年享有中華民國中央政fu的棉花補貼,中華民國中央政fu出臺政策,按照產量進行補貼,讓這十五萬戶棉農可以擁有不錯的收入,安心的從事棉花生產。
而傳統的中原三角地帶的棉花種植區,同樣也採取了這樣的政策,而且這裡用的生產裝置也最為先進。
中華民國在各項大宗農產品交易中取得定價權,也讓中華民國的炎黃幣在國際上愈加受歡迎。
同時因為操縱了定價權,為中國財團每年在期貨市場上能攫取可觀的利益。
美國對於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萎靡不振頭疼不已,但是想了很多辦法都沒什麼成效。最大的問題還是生產力比不上,成本沒有競爭優勢。
就如美國的棉花,其質量相比中華民國新疆和西域行政區出產的長絨棉來說就低了一等,成本上又拼不過,國際市場上的美國棉花很難賣出去。而且中華民國還對棉農採取補貼政策,讓中華民國的棉花價格可以比較低的進行輸出。
不過中華民國的棉花也並不是全都低價輸出,因為在其他國家的棉花減產的時候,中華民國又會趁機拉高棉花價格,從而在攫取利益,並且控制期貨市場。而當其他國家第二年加大棉花產量的時候,中華民國又會大量的廉價輸出棉花,讓各國的棉花種植業損失慘重。然後使得其他國家的農業在一次次的過山車一般的行情中損失慘重。
農業是最經不起市場折騰的。
最本質的問題,還是機械化農業方面美國落後了,美國財團也開始積極的研發農業機械。而且因為有中華民國的農業機械可以山寨,美國的機械化農業出現了初步的勢頭,不過投入還是比較高的,不過美國也有龐大的資本,資本的投入並不是太大的問題。問題是,美國的農業機械製造業規模還很小,所以還不能大規模的普及。
而美國經濟現在也處於繁榮的階段,在這個繁榮階段,美國要進行農業機械化是來不及了。
所以美國的農業機械化普及,起碼還要等上十年。十年後,還未必能普及開。畢竟美國在這個階段,精密製造業也不是太好,對德國比較依賴。
在工業商品的競爭上,美國也遜色一籌,主要還是精密製造業上的問題,中華民國的精密製造業超越德國之後,美國在工業商品的國際市場的競爭上,也很難和中華民國的商品正面競爭。
然而精密製造業上的落後,讓美國也沒什麼好辦法來扭轉。
畢竟精密製造業這個東西,就是熟能生巧的一個行業。德國之所以能夠發展處精密製造業,主要也和德國長期向歐洲各國廉價輸出機械裝置有關。而德國人的精密製造業的落後,也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