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化所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
很多生產活動變成非常輕鬆,例如農業生產就簡單很多了。因為耕地多,也不用考慮什麼畝產有多高。直接械化進行作業,就算單產不如精耕細作,但是規模卻可以弄得很大。一個勞動力所能生產的農業產品比過去高出十倍、上百倍。
工業化時代的進步,就是讓從事生產的人口越來越少。更高的生產力之下,也許一億人口當中,一千萬人口從事生產活動就可以滿足整個社會的商品需求。那麼剩下九千萬人口,就可以去從事科研、軍事活動、建設活動、商業金融活動、娛樂藝術活動、服務活動。
就是不斷的解放勞動力,讓勞動力從農業生產、工業生產中解放出來。
一個工業國家的發展,初級階段是在提高工業生產效率,解放一定的工業勞動力,從而在有限的農業上,建立產能更大的工業。而再進行發展,則是解放農業勞動力,並且擴大農業生產規模,從而以建立更大的工業生產規模。再繼續發展下去,則是大規模的解放工業、礦業等方面的生產活動的勞動力。
進而從農業社會的大部分人都必須從事生產才能存活,變成工業化時代,一個人進行生產,可能就可以養活十個、百個人的程度。
而那些不用從事生產工作的勞動力,則可以投入到建設活動上去,以及各其他各個行業。中華民國隨著各種商品產能的建立,越來越多的生產力從土地中解放了出來。
中華民國的農業採用械化生產,進一步也影響到了那些經濟殖民地,讓那些經濟殖民地從事無法進行械化種植的經濟作物生產,也是對中華民國的農業的一種補充,進而在那些經濟殖民地,實際上也有更多的勞動力被從糧食作物、油料作物的商品化生產中解放出來,去從事其他的活動。
相比之下,這個時候的歐美,顯然就做不到了。
在農業械的製造上,歐美的精密製造業還不太達標,另外在普及上需要投入較大的資金,歐美暫時沒那個魄力。
而且這東西是需要時間積累的,算算時間,歐美也來不及了。
因為美國的美聯儲也在大量的放貸,並且目前美國主要是在從事工業體系升級,在農業械化的產能上明顯是來不及大規模建立了。美國的繁榮,歷史上是持續到了1929年,只剩下六年的時間。
此時的美國,要製造械化農業也不是造不出來,但是投入成本太高,時間又緊迫。一到那經濟大蕭條,投資肯定是中斷的。到時候建成大量的農業械化裝置生產產能,農業械在經濟大蕭條當中也賣不出去。
所以歐美的農業,目前也就是用用拖拉,普及一下化肥、農藥,同時用畜力帶動的農業械進行生產。
歐美大量人口,還被困在土地當中,個人產值也就那樣了。
而那些個人產值很低的經濟作物種植,歐美更多是對殖民地進行粗暴掠奪,效率又不高,規模發展緩慢。
中華民國的農業械化,則是普及了十年,才達到了如今的規模。
中國民國的普通工人的收入超過英國工人的收入,只是一個開始罷了。以中華民國的生產力,普通工人的收入,後續還可以拉開英國工人和美國工人一大截。
加上人口上又有龐大的優勢,歐美想要趕超中華民國,已經很難了。
在1923年,歐洲人明顯感覺,生活水平下降了。歐洲各國的失業率也居高不下,除了德國還好一些,法國是大陸性國家也還算可以。最頭疼的就是英國了,英國政府想要下調工資水平,延長工作時間,遭到英國工人的反對。同時大量的失業,也出現在了英國國內。
畢竟英國過去是世界霸主,此時的英國儘管名義上也依舊是世界霸主,但實際上已經無力控制亞洲地區。
英國頂多算是歐洲的霸主。
現在英國即無力控制亞洲,也無力控制美洲。加上戰後英國的金融、海外資產、海洋運輸、商品輸出等方面都遭到了打擊,所以失業率很高也是正常的。畢竟那些產業受到打擊後,自然也就造成了就業崗位減少的問題。
加上英國實在是沒有什麼製造業產業比較出眾的。
精密製造業比不上德國,也比不上中華民國。商品製造方面,又是老舊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技術的產物,工業體系都落後了。
海洋運輸業,又遭到了中華民國和美國的強力競爭。
金融業方面,在亞洲是寸步難行。亞洲的金融業成為了中華民國的禁臠,英國難以染指。美國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