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思維方式,戰爭打不贏,他們想的不是人心、政治等方面,更多的時候會感覺是自己的武器裝備還不夠好,例如一個堡壘攻不下來,他們不會嘗試著從內部瓦解敵人,而是會認為是自己的大炮打得還不夠遠,大炮威力還不夠強。
正所謂傻人有傻福,也是這個道理。
但是在經營等方面,鑽研能力上,白種人和中國人相比,那是嚴重的不足。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更高階的類比思維,是一個面的思維方式。
所以中國人在外經商什麼的,很多人在澳洲能夠白手起家,賺到原始資金。還有後世的中國人,在海外的經營的也非常多。
當然,華人在海外經營商業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那就是華人缺乏強大的軍事力量進行保駕護航,所以華人的投資經常會打水漂,被其他國家的人用暴力的方式搶奪。
其中這種情況在這個時代的美國是非常嚴重的,美國不僅限制華人出入境,而且還將經濟蕭條歸結於是中國人搶走了美國人的就業崗位,讓中國人背黑鍋。華人在美國的生存,簡直就是血淚史。
在澳洲的華人則相對好一些,儘管也被針對,不過相比美國的華人,日子還是更好過一些的。
不過自從澳大利亞實施白澳政策之後,華人到澳大利亞經商、打工已經沒有入場券了,所以才有很多華商回到中國投資。
在海外商業經營商,中國主要以廣東、福建兩省百姓比較多。另外南方在風水的大層面上來說,也適合經商,所以華商在海外的競爭力是很強的,儘管沒有軍事的保護,依舊能夠頑強的生存。
隨著中華民國崛起之後,華人在海外經商難的問題,也有了很大的改觀。
此時的華人,自從中華民國戰勝了美日聯合艦隊之後,世界上已經沒有任何國家的政府和民眾敢輕視中國人了。
他們看到華人之後,眼神都變得不太一樣了。
特別是在澳大利亞,澳大利亞在華東艦隊打敗了美日聯合艦隊之後,以非常快的速度,修改了移民法。
這個移民法,允許中國國籍的中國公民移民澳大利亞,也允許中國公民前往澳大利亞經商、務工。
澳大利亞政府實在是沒辦法,畢竟澳大利亞只是一個沒有多少人口的自治領,到現在人口也才八百多萬。
另外,澳大利亞的軍事力量也不強大。
澳大利亞這樣的人口,頂多也就是拉起一百多萬的軍隊,再有一個問題就是,澳大利亞實在沒有什麼工業。
這個時代的澳大利亞,還是以礦業、農業為主的自治領,受英國工業商品的剝削,受英國的指揮棒指揮。
英國透過揮舞指揮棒,從澳大利亞、加拿大、印度、南非等等殖民地將原材料運回英國本土,然後再從英國本土出口商品到這些殖民地、自治領。
不過現在英國的這個指揮棒出了點問題,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過後,澳大利亞的商品市場一度都是中華民國的商品,儘管後來英國對中華民國的對外貿易實施了了關稅壁壘,但是前幾年這個關稅壁壘又再一次取消了。現在的澳大利亞商品市場,存在大量的中國商品,還有部分的美國商品。不過美國商品,很難和中國商品競爭。
在沒有什麼工業的情況下,澳大利亞的戰爭能力實在是不強。英國本土又離澳大利亞太遠,支援澳大利亞比較困難,所以一旦和中華民國發生戰爭,澳大利亞根本就沒辦法擋住中華民國的兵鋒。
在一個,澳大利亞是一個南半球國家,南半球國家對於爭霸世界什麼的,本來就沒有什麼野心,而是比較想安心過日子。
所以澳大利亞為了改善和中華民國的關係,立即取消了華人進入澳大利亞的屏障,而且隨後又迅速的撤銷了排華法案。
澳大利亞撤銷排華法案之後,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撤銷排華法案的英國自治領。
剩下最嚴重的排華地區,也就是北美了。
加拿大和美國,都有排華法案的存在,對華人的排斥力度很大。
不過加拿大自持離中華民國比較遠,所以一直對於排華法案的存在,保持一種‘你奈我何’的心態。
澳大利亞因為資源豐富,還有大量未開發的資源。而華人對於資源的開發是很有頭腦的,非常擅長艱苦的創業環境,所以澳大利亞撤消了對華人的入境障礙後,頓時在廣東和福建兩地有很多華人開始前往澳大利亞經商。
此時這些出國經商的華人,也比較的有信心。
畢竟中華民國現在已經崛起,澳大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