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英國一旦打擊中華民國和歐洲的貿易,中華民國大不了將印度、馬來、緬甸拿下,甚至可以直接攻入非洲,到時候英國的殖民地也就損失慘重了,也可以攻入大洋洲,攻取澳大利亞。
反正英國隨著中華民國的崛起,被中華民國抓住的軟肋太多了。
另外美國一旦和中華民國宣戰,那麼美國在國際上的貿易將受到嚴重的打擊,因為中華民國的海軍力量還是存在的,到時候只需要派遣潛艇、巡洋艦到大西洋等海域攔截美國商船,美國對外貿易就會遭到劇烈的打擊。
而中華民國在亞洲的貿易則是可以保障的,而在歐洲和南美洲的貿易就算是受到打擊,對中華民國來說實際上也是可以承受的,畢竟中華民國在亞盟成員國只見的貿易量就已經超過了在世界其他國家的進出口貿易總量。
亞盟成員國只見的貿易量的迅猛增長,主要得益於中華民國在亞盟成員國境內開採礦產、發展工業、農業,總結下來就是大量的投資和向那些成員國提供貸款,以拉動那些成員國的經濟。
那些成員國的經濟一上去,那麼和中華民國的貿易自然也就能夠快速的增長了。所以中華民國在對外貿易上的軟肋並不如美國那麼嚴重。
所以美國在和中華民國的交鋒中,明顯落於下風。談判的進展開始向中華民國有利的一番傾斜。
美國政府在談判中,根本沒有太大的迴旋餘地。
中華民國的態度很是堅決,美國不退出菲律賓和關島,中華民國就肯定會強行用軍事攻佔菲律賓。
美國這個時候在菲律賓的兵力也才三十多萬人,儘管之前為了增加防禦力量增加了十萬的兵力到菲律賓,但是美國的三十萬兵力在菲律賓根本沒辦法抗衡中華民國的進攻。這三十萬美國大兵,不過是三十萬失去了支援的甕中之鱉,中華民國一旦進攻菲律賓,甚至是不用怎麼打,只需要把那些美國士兵圍在島嶼上,以美國士兵的尿性,不投降才怪呢!畢竟沒有勝利希望的戰爭對於西方人來說,是不值得拼命去爭取的,最多隻是在不丟命的情況下儘自己的義務抵抗一番,然後就會很乾脆的丟下武器向敵人投降。
這種風格,是歐美士兵中所普遍存在的,當然,蘇聯人除外。
蘇聯人在洗腦政策之下,也許是歐美各國當中,士兵最不怕死的,但是美國卻又是另外一個極端,那就是美國士兵在歐美各國中最為怕死。
因為會移民到美國去的都是一些個人主義非常強烈的傢伙,因為移民到美國意味著要和之前的親朋好友都斷絕聯絡了。進而使得美國形成了強烈個人主義的傳統,一旦人只想著自己,那麼也將是最怕死的。
英法等國計程車兵,反而比美國士兵的意志要更堅定一些。
所以美國人防守菲律賓是沒有任何的勝算的,在這樣的情況下,與其還要死人,並且還會有很多的俘虜被中華民國俘獲,還不如和中華民國透過商談的方式,主動退出菲律賓和關島。
這樣以來也不需要在亞洲打仗了。
美國絕對不是一個熱愛和平的國家,但是美國財團慫恿美國政府打仗,實際上是一種對結果有期許的投資。
儘管軍事能讓財團賺到錢,但是戰爭的同時,要有足夠的戰爭紅利。但是在菲律賓和中華民國發生戰爭肯定是必敗的,這也就意味著沒有任何的戰爭紅利。而且還可能引起一系列更惡劣的後果,所以美國政府最終只能在中華民國集結兵力準備進攻菲律賓的時候向中華民國妥協了。
第389章 即將到來的商機
在中美進行談判的同時,英國的自治領澳大利亞官方卻是陷入了很大的恐慌之中,過去的澳大利亞一直推行的是白澳政策,所謂的白澳政策,就是隻容納白人移民,而不接納其他有色人種。{首發}
特別是中國人。
不過澳大利亞相比美國來說,華人的生存環境還是不錯的。很多華人都在澳洲成功掘金,然後用澳大利亞賺到的錢拿到中國進行投資。
澳大利亞的華人能夠賺到錢,這是很正常的。
白人的腦子並不靈活,就算是在二十一世紀,也能感覺白人很多地方依舊有強烈的蠻夷的特徵。
白種人在思維方式上,存在一定問題,那就是白種人的思維方式用的是邏輯思維,邏輯思維就是一條線,所以白種人在思考問題時容易一根筋。
當然,萬事萬物,並不是完全都是壞的。
西方人的這種一根筋的思維方式,也讓西方人在軍事裝備上持續的領先,按照西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