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5部分

常備排水量達到了2。7萬噸,航速更是高達27節。但是裝甲總重只有6502噸,舷側水線裝甲帶(最大)203毫米,甲板35…57毫米,穹甲133毫米,炮塔(正面)230毫米,司令塔254毫米。

而排水量比金剛級戰列巡洋艦的楊波級戰列艦,裝甲厚度反而比金剛級要厚得多,裝甲總噸位達到10680噸。

楊波級戰列艦走的是德國風格,最大的優點就是重心穩、裝甲厚,總結就是:耐打。

而且這些戰列艦的主炮全都從當初的280mm主炮,換成了360mm主炮,在火力上並不比金剛級差。

可以想象,金剛級戰列巡洋艦如果敢和楊波級戰列艦對射的話,絕對會被楊波級戰列艦輕鬆打爆。

金剛級這種戰列巡洋艦,設計出來的目的是為了對付巡洋艦的。因為其航速不比巡洋艦低,而火力卻又比巡洋艦要強大。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只有英國造了一艘胡德號,結果在與俾斯麥戰列艦遭遇時,幾炮就被俾斯麥戰列艦打進海底去了。

自此就沒有哪個國家再建造過戰列巡洋艦了。

不過二戰時,德國建造了一種類似的巡洋艦,但是噸位只有萬餘噸,在當時只能算是小船。這種萬餘噸的巡洋艦,同樣是像戰列巡洋艦那樣可以輕易對付巡洋艦。但是相比戰列巡洋艦以巡洋艦為目標來說,德國的這種軍艦則將目標定義為商船。這種軍艦在二戰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依舊難逃被圍的命運。

儘管被圍了,但更多的是德國海軍無法與英美海軍抗衡的問題。從設計上來說,德國能將大量的東西設計裝進一艘萬噸級的小軍艦上,而且航程可以繞行半個地球,足以證明是一種比較成功的軍艦。

不過這個時代的戰列巡洋艦則是大行其道,英國和德國爭相建造。日本也不甘落後,也花錢讓英國為日本海軍建造了一艘金剛級戰列巡洋艦,自己還打算再造三艘,這完全就是撲街的節奏啊!

相比之下,華東艦隊根本不造這玩意。

“至於日本正在建造的扶桑級戰列艦,我們現在雖然沒有能與其噸位媲美的戰列艦,但是第二期的海軍軍艦製造中會有比扶桑級更強大的戰列艦。”沈凝雲對梁濤許諾道,“你要做的,就是把艦隊帶好。從中國海軍的低谷走向勝利,再從勝利走向勝利。”

“是,屬下明白。”梁濤嚴肅的敬了個軍禮。

沈凝雲視察了華東艦隊後,心裡頓時有底了。

此時中國海軍已具備了擊敗日本海軍的能力,因為在戰列艦上已超越了日本。

日本雖然下水建造了扶桑號與山城號,但是除此之外的其他戰列艦,全是老式的戰列艦,排水量一般都不到兩萬噸,而且航速才十七八節,裝甲更加沒有楊波級戰列艦強。

如果與日本海軍主力相遇,日本那些老式戰列艦隻有被虐的份。而扶桑號、山城號雖然排水量將近三萬噸,但是歷史上是1915年下半年才竣工。

而且扶桑號與山城號有一個明顯的弱點,那就是不耐打。

在戰列艦時代,軍艦耐打才是最重要的。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日德蘭海戰所檢驗出來的經驗。

因為這一時期的海戰與之前的海戰又有不同。

雖然同是戰列艦之間的對轟,但是隨著火控、光學技術的發展,戰列艦已不是之前那種進入7000米後才開火的時代了。這個時代,戰列艦的對轟是20公里外就開始打了。

等於說,戰列艦對戰不會靠得太近了。

在二十公里上下的範圍中,雙方的命中率都不高。這時候比的即是命中率,也比誰更耐打。

如果軍艦挨個兩三發炮彈就完蛋了,那麼這種戰列艦在這個時代的海戰中就是炮渣。

這時候誰更耐打,誰就能打出更多的炮彈,儘管命中率不高,但火炮口徑大到這個程度,破壞力已是非常強大了。

在這種海戰模式下,誰跑得快已經不重要了。雙方距離20公里外,比速度有意思嗎?你是在21公里外,還是在20公里外,都不重要了。

只要你進入這個射程!

當雙方火炮射程都差不多的時候,只要進入這個射程,雙方都可以打到對方。

這時候的炮擊不可能每一炮都打得準,靠的就是不斷的炮擊,靠光學瞄準技術,然後用機率來轟擊對方。

這樣的炮擊,需要足夠數量的炮彈才能擊中對方。雙方中的炮彈都不會太多,而時候就看誰更耐打,誰可以挨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