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3部分

工業等產業。

輕工業對水資源的需求量比較大,而且工廠繁多。在華東地區顯然更加適應,這些輕工業轉移到華東之後,西北的生態壓力就可以大大的減輕了。而華東地區的經濟,在浙江、福建兩省帶動下,也將形成一個輻射區,對周邊省份的經濟產生拉動效應。如輕工業的原材料生產,關內各省都能做。

其中紡織業的原材料生產,西北是有極大優勢的。

新疆、西域省都有大量適合棉花種植的土地,而且產出的是優質棉花,拿下西域後,中國基本上不缺產棉地。

此時的中國,農村自然經濟還是有很大殘留的。民國時期有14%的土地用於種植棉花,而且分佈於各省,產業分工並不是完全明確。

而西北經過多年發展,此時土地基本上都交給墾殖公司進行經營,只有那些不適合大面積管理的土地依舊在地主和自耕農手上。不過西北的自耕農已經急劇減少了,因為自耕農的收入沒有工人高,很多自耕農都把土地賣了進城鎮當工人去了。

土地被大量集中後,就可以用最為先進的農業技術進行生產。

西北集團此時正在搞機械化農業,對俄戰爭一結束,農機廠開足馬力,全力生產各種機械化農機。

沈凝雲則在西北集團總部,和西北集團的智囊團們商議產業分佈。

就向西域省投資工業的問題上,西北集團的智囊團出現了一定的分歧。

一部分較為保守的財團謀士們認為,西域省沒有地利,又臨近俄國,很容易遭受戰火的威脅。一旦戰爭在西域省爆發,那麼工業將被大面積摧毀。他們認為應該在西域省發展農業和礦業,然後將資源運回西北再進行加工。

另外一部分則認為俄國不足為慮,不應該放則西域省的大好工業環境而不建設,而且西北各省當中,甘肅和陝西兩省的工業容納能力不是無限大的,西北工業應該向外走。

沈凝雲最後還是決定向西域省建設工業。

因為沙皇俄國確實不足為慮,他儘管擔憂未來的蘇聯,但是蘇聯要想擁有強大的戰爭能力,不埋頭髮展個二三十年也是不可能具備的。

蘇聯之所以能夠強大起來,首先是因為蘇聯有足夠龐大的國土面積,進而有足夠多的資源和人口。但這並不能使一個國家擁有強大的戰爭裡。再則是因為蘇聯的統治者為了保證自己的統治地位,瘋狂的建設重工業,但沒有技術和人才也是白搭。蘇聯的發展是因為1929年時世界經濟大蕭條,蘇聯從美國等國家中獲得了大量的機器裝置及工業人才,才使蘇聯的工業有了迅猛的發展。最後,則是政治因素,二戰過程中德國表現得太過強悍,使得美國等同盟國不得不將坦克飛機等技術支援給蘇聯,讓蘇聯去牽制德國。

蘇聯的崛起,是多方面的。

而蘇聯剛成立的時候,實際上也是很挫的,只是士兵具備強悍的戰爭意志,將俄國人好戰的天性發揮了出來。

因此在西域建設工業,受沙皇俄國的威脅不大。而蘇聯方面的威脅,起碼得等他們再發展十幾年。

在蘇聯成立後的十幾年中,********同樣也會發展,並且只要蘇聯表現出向西域省進攻的傾向,西北政fu可以直接先發制人,將戰場推到蘇聯境內,而不是讓戰場處於西域省,如此一來戰爭打完後的爛攤子是蘇聯人的,不是********。

而且蘇聯會不會出現還是兩回事,蘇聯出現後,********也可以對蘇聯進行打壓,此時西北國防軍絕對有這樣的能力。

所以西域省的工業建設還是確定了下來。

工業建設中最重要的自然是冶金,鋼鐵產量與戰爭能力是直接掛鉤的。西域省有足夠的鐵礦石,而且是富鐵礦。

“我們要建設一個大型的鋼鐵生產基地,而且生產效率要進行突破,馬上讓下面建設日產1500噸的鍊鋼轉爐。”沈凝雲定下基調,西北集團下面自然會實施下去,現在西北集團的人才大量增長,很多事情已經不需要親力親為了。

白成明表示道:“日產1500噸的轉爐在理論上已不成問題。”

西北的鋼鐵生產可謂瘋狂,1912年年底,鋼鐵年生產能力已經達到了1300萬噸了,直接爆掉了英國、德國,已是世界第二了。

如此輕鬆的追趕歐美各國,自然是因為生產技術的進步。轉爐鋼的生產效率高,要建設的鍊鋼爐相比歐美的平爐要少得多。

加上此時西北政fu的內燃機技術發展起來了,鋼鐵生產用上了汽車以及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