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的自主創造力,未來浙江發展成為經濟大省是可以預見的,後世這裡還誕生了溫州財團,溫州炒房團十分出名。福建的資源也不出眾,不管是農業還是工業資源都是如此,不過作為沿海省份,經濟也差不到哪裡去,福建的經濟將以沿海城市及閩南地區為主力,特別是閩南地區,也不缺乏發展工商的精神。
西北政fu掌控了上海、浙江、福建,並變相掌控四川,為西北工業的發展空間帶來了極大的擴充套件。
西北缺水,這是工業發展的最大問題。因此輕工業是必須轉移出去的,因此浙江成為了吸納輕工業的主力地區,上海、四川、福建同樣也將吸納一批輕工業產能。
重工業方面,如鋼鐵等產業,將向四川轉移。四川地方夠大,水資源不缺,而且十分安全。軍工業也將向四川轉移一部分。
相比浙江、福建的農業改革,四川的農業改革則是需要非常小心的,因為浙江福建的農業以經濟作物為主,機械化的穀物種植規模不大。相比之下,四川地區平原廣袤,非常適合機械化農業的發展,同時四川人口達到五千萬的規模。
一旦在四川進行機械化農業改革,起碼有三四千萬的農業人口將要離開農村,如此龐大的人口一旦失去農業方面的生計,就必須保障他們能夠能夠生存下去,也就是要保障這些離開土地的農業人口的就業問題。
第129章 艦炮外交
要想保障四川農業機械化改革後的人口就業問題說簡單也很簡單,那就是得有足夠的投資。
此時的中國許多省份的工業發展都像是一張白紙,可投資的專案多得去了,只怕沒有投資,有投資就不用擔心沒有合適的建設專案。
大規模的投資就產生了一個問題,資金鍊被不斷的拉長,一旦資金鍊斷裂,那麼問題就大了。
資金鍊如果用紙鈔的話,那完全沒有問題,西北銀行可不斷的增發鈔票,問題是這些鈔票必須有貴金屬作為支撐,一旦貴金屬流失嚴重,那就出現問題了。
因此西北政fu反對繼續用貴金屬支付賠款,而是用軍火來支付賠款,從而使貴金屬不會因為支付庚子賠款而外流。
此時的中國,面臨的不是通貨膨脹的問題,而是通貨緊縮,貨幣數量不足而引發的發展受制約問題。
只要有足夠的資金,以當前西北工業的產能,完全可以支撐較規模的建設。
就這個問題,西北政fu與西北集團經過商議後,決定冒險加印紙鈔,從而拿出了第二筆投資,金額為120億。
這120億銀元,有50億是投到四川去的,四川那麼大,自然不可能一下就把農業全改成機械化,而是走循序漸進的路線,第一期先建設一個三千萬畝的商品糧油生產基地。同時大力投資四川礦業、道路、電力,為後續增加投資鋪平道路,並且吸納機械化後離開農村的勞動力。
這筆投資有些風險,因為資金鍊將會被繼續拉長,這些錢很可能會外流,如果列強惡意衝擊西北金融,將引發貴金屬無法支撐的問題。這就需要西北財團發揮出回收紙鈔的功能,即透過壟斷模式,將花出去的錢又賺回來。
而壟斷不成問題,四川沒有什麼工業,工廠都是西北財團投資的。相當於是投資的錢花出去後,分到工人手上,工人又透過消費將錢花出去,從而又帶動製造業。製造業的工人拿到錢,又繼續消費,錢不斷的迴圈流通。
製造業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旦製造業衰弱,那麼必然造成貧富差距被拉大。
從後世香港的發展歷史就能看出,香港在擁有製造業的時候,貧富差距並沒有那麼大。後來香港轉型為金融、服務業為支柱產業後,貧富差距就迅速拉開。
此時的中國製造業發展是非常有優勢的,因為四億人口的市場只要開發出來,想要讓這個市場飽和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畢竟大部分人口都很貧窮,當他們有錢後,要消費的東西很多。只要形成一個資金迴圈,製造業發展就不成問題,製造業不成問題,那麼就業也就不成問題。
作為一個大國,製造業發展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軍工業。就像美國佬,一旦經濟不景氣,打一場戰爭就解決問題了。
為了形成這個資金迴圈,西北集團開始向四川、上海、福建、浙江深入擴張,商品輸出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商業擴張,以及金融擴張,確保投資資金可以收回,而不是流入洋人手中。
同時進行開源,即想辦法多賺取外匯回來,以增加貴金屬流入規模。沈凝雲在上海閒來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