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2部分

被中國民族財團掌控,同樣也是用上了先進的生產技術,生產成本和勞動強度都降低了,********的商品棉基本上都是中國民資財團所掌控。

此時出口方面減少了,不過內需正在擴大,所以棉花生產面積也並未減少,一方面隨著新的經濟刺激方案的出臺,各省老百姓富裕後棉產品的消費量將會上漲,另一方面北朝鮮和越南、高棉殖民地的發展,也將帶動棉產品的出口。

大豆方面則基本上是中國民族財團所掌控的,黑龍江地區和吉林地區的大豆生產85%被財團的機械化生產大豆所佔領,剩下的15%則是普通老百姓和奉系財團所佔據。而此時全世界基本上也只有********在生產商品大豆。佔據了內部85%份額的中國民族財團則意味著掌控了大豆的定價權。

各種原材料價格的上漲,意味著民資企業的生產成本的提高,民資的生產成本提高之後,自然利潤也就減少了。

同時中國民族財團開始靈活的在地方上調整商品出廠價格。

商品出廠價格是要看政fu稅收的,而袁世凱在位時期,西北政fu的官員派遣到了全國各省,在各省的地方政fu上面,中國民族財團是有絕對的話語權的,就算該省份是北洋軍事集團所佔據的,但是行政方面早就被西北政fu這邊掌控了。

中央有中央的稅收,地方也有地方的稅收,地方的稅收也是可以透過地方議會來提高的,而地方上提高多少商品出廠價,則由財團分派到各省的負責人來決定具體壓縮多少民資工廠的利潤空間。

這個方案實際上就是和後來的中國是差不多的。

後世的中國被外資滲透嚴重,但又要讓經濟保持增長,民資又發展得遍地都是,這個時候就讓地方政fu繼續舉債,一方面壓縮各工廠的商品出廠價,將那些利潤收到國家手上。

此時中國民族財團相比之下還有一個優勢就是有自己的優勢商品,不似後世的中國財團那樣沒有優勢的商品,汽車、電子產品都是外資佔據市場,發行出去的人民幣沒辦法透過讓老百姓增加消費來收回,只能靠房地產等沒有什麼技術性的手段把鈔票收回來。

中國房地產要跌,要麼是剛性需求徹底消失,要麼就是把外資掃出去了,國人開始購買國貨的時候。

沈凝雲此時定下的發展政策,和後世中國的那段時間差不多,一方面繼續刺激經濟,一方面勒緊民資脖子上的套索。

外資此時在********不成氣候,這也讓此時的中國民族財團比較從容,不需要靠房地產來收回票子。在不斷增發紙幣的情況下,這些紙幣透過地方政fu的地區建設,將這些錢透過涓滴效應發到每個老百姓手上,老百姓只要勞動,就能夠賺到錢,然後財團再向老百姓銷售汽車、房地產等商品將錢賺回來。

雖然房地產也是收回鈔票的一個環節,不過因為其他的商品基本上財團都可以壟斷,所以房地產價格非常合理,甚至是刻意打壓房地產價格,免得地方看到房地產賺錢,把精力放在房地產上面,房地產能打仗嗎?

顯然房子是不能打仗的。

和戰爭相關的是鋼鐵等產業,汽車製造等鋼鐵消耗大戶才是拉動戰爭潛力的主力軍,所以汽車消費是最為鼓勵的。

至於房子嘛!有了汽車都可以將就著,郊區那麼多地皮,隨便你蓋,隨便你住,地方政fu和中央政fu都不在房地產上收取多少稅收,儘量降低房地產價格。

在這樣的政策下,********的各省民資一時間馬上感覺日子不是那麼好過了。

財團各個領域都開始發力,加強在各省的壟斷經營。

其中重工業方面中國民族財團是毫無懸念的保持著高度的壟斷,而北洋財團和奉系財團的重工業也開始發展,但是第一期的建設還未完成,產出不大,對中國民族財團在重工業方面的壟斷還無法構成衝擊。

民資扎堆的地方主要是輕工業,輕工業方面的壟斷此時財團正在不斷的加強。

好管理的直接財團經營,不好管的則選幾家經營不錯的民資企業進行控股,這個方案持續多年了,財團控股的輕工業到處都是,形成了一個很龐大的輕工業壟斷體系,不過第一次世界大戰輕工業利潤像是坐火箭一樣,導致民資開始衝擊輕工業商品的壟斷地位。

此時中國民族財團提高原材料價格,另一方面提高商品出廠價,同時提高電費、水費、運費,民資在輕工業領域當即潰敗。

而財團掌控的輕工業壟斷企業,雖然每一種商品都有好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