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的強硬態度,將使未來的亞洲長期處於局勢不穩定的狀態。英美都產生了強烈的危機感,他們的殖民地可能會在********西北政fu只種對外擴張****中丟失。
特別是英國,在亞洲有大片的殖民地,美國好得多,只有一個菲律賓,不過如果菲律賓丟了,那麼美國也就別談什麼向亞洲進行擴張的想法了。
英國和美國因此更加看重段祺瑞的北洋軍了,希望北洋軍能夠對西北國防軍產生牽制效果,因此加快了對北洋軍的軍工業技術的輸出和支援。反正這些技術病不比西北政fu所擁有的工業技術高階,對於中國來說也不需要進行什麼封鎖了。
而以中國人喜歡內鬥的性格,北洋軍一旦崛起,必然造成中國的局勢動盪,並爆發長期的內戰。到時候只要向弱勢一方提供幫助以平衡局勢,就能將中國的擴張勢頭遏制住。
北洋軍事集團倒是感覺如同天上掉餡餅一樣,他們要軍事技術協約國就給他們軍事技術,他們要技術工,協約國也向他們派遣技術工。
就是沒有軍費都幫他們出軍費,當然是貸款,但是這在段祺瑞看來,這根本就是不需要還的,完全就是給他們送錢來的。
不過段祺瑞倒也明白英美的意思,是想接著北洋軍的力量來制約西北政fu的崛起,這個是英美慣用伎倆,特別是英國,過去長期對歐洲施行平衡戰略。而英美離中國比較遠,沒辦法抽調大量兵力到亞洲來,所以英美就藉助日本和北洋集團來打壓西北政fu,不過看上去效果不佳。
現在日本就算是有英美的支援,照樣被西北政fu按地上胖揍一頓。
這次對臺收復戰,英法的警告顯然沒有受到任何的成效,到時讓********上下一片憤然,全國老百姓知道協約國的干涉態度後,都對協約國極為反感,再次拉開了抵制浪潮,即抵制英法美在中國經營的資產。
至於英法美的商品,在********此時基本上已經消蹤滅跡了,戰爭期間英法美停止了向亞洲輸出商品,使得本來就被中國民族工業商品擠壓得沒有多少市場份額的歐美商品徹底滾出了市場。
這個時期也讓********的民族工業蓬勃發展。
在這樣的情況下,全國老百姓萬眾一心,支援西北對臺灣發動收復戰爭。
協約國見警告無效,立即提高了中國商品在各殖民地的關稅,並且一提高就提到了非常誇張的程度,讓********的商品輸出幾乎陷於停滯,但是這樣並不能阻擋戰爭的步伐,而且商品對外輸出停止了,可以轉為對內生產,而且還是給自己老百姓生產商品,雖然賺不到外部資金,但是現在********已經不缺貴金屬了。也不需要那麼多的出口了。
轉為內部商品生產後,老百姓可以獲得大量的商品供應,不就迅速富裕起來了。
經濟發展實際上非常簡單,只要有技術,有資金,有資源,有勞動力,就非常容易發展,特別是********現在什麼都具備了,而老百姓又窮,這更加意味著老百姓可以消費大量的商品。
也就是說,********只要有大量的投資創造出大量的就業,就能夠讓所有老百姓都快速富裕起來,這期間因為老百姓本身窮,需要消費大量的商品才能富裕起來,所以********的經濟增長可以一直持續到老百姓的消費飽和為止。
而其中最關鍵的環節就是讓老百姓具備消費能力,這一點也非常容易做到,提高工人的工資水平就行了,也就是財富分配。
本質上和錢沒有什麼關係,相當於每個老百姓都努力工作,然後互相交換所需商品,只要大家都把力氣用到合適的地方,難道一輛家庭汽車需要一個勞動力五六年才能製造出來嗎?難道一套房子需要一個勞動力十幾年才能蓋好嗎?
顯然那都是不需要的,在工業化生產製度下,一輛汽車的所有工序如果都換算到一個勞動力頭上的話,不需要一個月,一套房子的製造時間換成一個勞動力,也不需要一年。
現在汽車最便宜的只需要********老百姓的半年工資,這在發展時間比較久的西北治下省份是這樣的。
老百姓多付出的錢,一部分是稅收,一部分是利潤,還有一部分則是建設公路、基礎設施的綜合成本。
所以********這個時候不缺技術,不缺資金,也不缺資源和勞動力,財富分配製度也比較合理,現在就是看勞動力被用在什麼地方了。例如軍事活動就需要消耗大量的勞動力。
不過中國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