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兵師,總兵力將近15萬。
這個陸軍擴編計劃,是沈凝雲搞出來的,剛出臺的時候,沈進文並不贊同,認為西北底子薄,還不如把人力用到建設上。
但是沈凝雲卻極為堅持,說道:“如今我們西北軍工業有了流水線生產,子彈和炮彈製造成本大幅度降低,軍事開支方面的壓力就縮小了很多,擴軍後我們的每年在軍事上的開支預算是2000萬銀元左右,以當前的財政情況來看,是完全可以支撐的。而且這些錢是在內部流通,實際上也就是讓15萬勞動力不從事生產,只從事軍事活動。而以我們當前的農業生產力來說,一個農業家庭100畝地來計算,平均一年五萬斤小麥是可以產出的,可以養活上百人。而軍事裝備、彈藥、軍裝軍被等軍事物資的生產,我們也可以用上流水線製造,非戰爭時期,一名工人就能供應五六名士兵的消耗。相當於,這15萬人加上士兵消費,頂多也就是1:1的比例,相當於30萬勞動力在從事軍事及軍事供應生產,最多不會超過50萬人。”
“但我們西北人口少。”沈進文告誡道,“在教育等領域,我們的支出是很大的。如果不在軍事規模上進行節制,會造成西北百姓民生水平下降。”
“我們可以透過出口高附加值的產品賺到足夠外匯,然後透過進口的方式,來彌補這方面的消耗。”沈凝雲說道,“另外東北局勢因為我們的介入,有可能會失控。如果俄國或日本佔據了東北,我們有可能要介入東北戰局,如果不提前準備,到時候這幾萬人丟到東北,根本連浪花都出不來。”
“小云兒說得很有道理,我們又沒有什麼預備役,軍官培養也剛開始,必須保持一定規模的陸軍,即能震懾滿清,也可以隨時應付可能到來的戰事。”張奎發還是選擇支援沈凝雲。
“好吧!那就擴編吧!”沈進文也確實覺得兒子說得有些道理,萬事萬物都有陰陽,失去了某些東西,則可以得到某些東西。只看時局變化而進行抉擇而已。
沈凝雲之所以要擴編部隊,也是因為他發現日俄戰爭已經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即俄軍在遼陽會戰中佔得便宜,日軍迅速轉入了防禦階段,以期望解決掉旅順的敵人,並在國內進行動員後再與俄軍進行決戰。
最大的變數,還是西北賣給俄軍的那些機槍大炮。
現在有兩個問題,一個是俄軍佔據東北後,西北軍該怎麼辦。還有一個就是,日軍如果損失太大而贏得這場戰爭,英國佬為了讓日本能還得起錢,是否會將東北交給日本?
這些都是變數。
因此得最好最壞的準備,也許西北軍將面臨下一場戰爭,戰場就在東北。以西北當前的工業底子,還是能支撐一場二三十萬人的戰爭的,只是民用建設上將會荒廢一段時間,但這也不比歷史上更差了。
再則,日本與俄國硬拼一場後,本身實力大損,西北軍最大的問題就是成軍時間短,指揮人才不足,預備役也沒有。如果倉促的進行動員,是無法戰勝日軍的,就算是裝備與工業上有優勢。
因此必須趁日俄戰爭還未結束,立即開始準備。到時候不管是俄國還是日本在東北打贏了,西北軍只要臨門一腳,戰勝他們還是把握很大的。而且一場戰爭對於西北軍來說未必是壞事,戰爭是最好的課堂。
第081章 坐收漁翁之利
這一年,西北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長足發展,修往新疆、四川、漢口的鐵路都已經開工,將產出的鋼鐵成功消耗掉,加上對俄國出口軍事裝備,以及自身機械製造,以及農具、農機、小五金等等商品的消耗,西北鋼鐵冶煉利潤很高,銷路也很好。
在農業上,化肥生產能力長足進步,這一年產能擴充到了年產化肥50萬噸的規模,但還未能夠滿足自身農業需求。這些化肥就相當於是糧食,而且化肥生產不需要太高技術性,只是大型裝置的製造需要技術,為了提高化肥製造效率,西北機械裝置製造廠正在製造年產5萬噸級的化肥裝置,如今用的則是年產1萬噸級的裝置。而這種不需要什麼技術性的小型裝置製造,則丟給德國了。不過這一年西北機械裝置製造業的規模提高了很多,因此日後讓德國人幫助生產機械裝置的專案將越來越少了。
石油開採方面規模也擴大了,同時煤油、汽油、柴油、潤滑油等產品開始出口,中國確實缺乏石油,但西北並不是太缺。
這年頭石油用量小,出口沒什麼問題。住要問題是,西北現在缺錢,而且這年頭煉油產品的利潤十分不錯。大量的西北煤油,這一年成功的佔領了整個華北市場。同時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