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0部分

“好,好。以後我們西北小麥有了這個產量,就完全不愁吃飽飯的問題了。”張奎發也很是激動,笑得合不攏嘴。沈凝雲連忙拉了拉他的衣角,說道:“外公,這試驗田不一樣的,有良種、良田、良法,加上今年氣候不錯,也算是良態,所以才有一千三百斤的產量。如果是普通農戶,用上良種加化肥,一般產量可能也就只有**百斤到一千斤這樣的產量吧!”

“嗯?是這樣嗎?”張奎發聽了不由一楞,林啟榮連忙點頭道:“少帥說得不錯,普通農戶並沒有這麼好的條件,有的可能有良田沒有良法,有的可能有良法沒有良田,或是氣候上不夠好,等等問題都會使小麥減產的。”

張奎發隨即笑道:“無妨,反正能有個**百斤的產量就已經很不錯了,總比現在兩三百斤好吧!”

這個時期的華北地區,大部分地區的小麥,由於種種原因,畝產普遍只有三百斤上下,有些種得好的,六百斤已是非常逆天了,能到八百斤的,據說是有,但是極為少見。要達到八百斤的產量,對氣候及經驗都是極為重大的考驗。因為要達到那麼高的產量,良田是最基礎的了,再則就是要播種得密集一些,但是卻很容易發生倒伏現象。

小麥的單株產量並非是上不去,而是種植密度上不去。要到八百斤的產量,要在種植技術上下很大很大的功夫,一不小心就雞飛蛋打。但是抗倒伏高產小麥的出現,就不需要擔心小麥種植過密容易倒伏的問題了。

也就意味著,這個第一代抗倒伏高產小麥的出現,將使西北小麥增產一倍以上,能夠養活的人口也就增長最少一倍。

而化肥的出現,則為小麥生長提供了養分。

華北平原經歷幾千年的農業社會活動,已經變得比較貧瘠,中國自明朝時期甚至更早開始,在民間就總結出了很多施肥方法,但是效率並不如化肥來得高。

張奎發隨即宣佈,每人都有獎金。讓農業研究基地的所有工作人員都一陣歡騰。

在回去的路上,沈凝雲卻是在思考。既然糧食產量已不成問題,那麼是該考慮進一步的提高農業生產力了。

此時日俄戰爭俄國的訂單是吃不了一輩子的,必須抓住根本。

拖拉機,以及機械化農機,這是西北當前已具備製造能力的東西。拖拉機無非就是一個柴油機,外加簡單的鋼鐵零部件,技術性比較低。以西北當前擁有的發動機技術,以及電焊這樣的先進製造技術來說,拖拉機制造沒有任何難度。

第080章 擴軍計劃

這個時代的世界,拖拉機是有了。但是這個時代的拖拉機是蒸汽機版本的,而且用的是履帶式的拖拉機。

而且蒸汽機履帶拖拉機有兩個問題,一個是蒸汽機太笨重,自重過大。二是履帶比不上輪式方便。

沈凝雲決定製造拖拉機,首先要做的改變就是使用柴油機。柴油機工作粗暴,功率更強,缺點就是震動大,噪音大,但這對於農用拖拉機來說不是問題。第二就是採用輪式設計,輪胎這年頭沒出現,直到大齒輪胎的出現,才解決了拖拉機的抓地力太小的問題。

“不過履帶式拖拉機也有很必要,因為日後造坦克要用。”沈凝雲卻是從軍事上思考這個問題。

怎麼辦呢?

如果直接整出輪式,那麼履帶技術就無法靠商業生產來推動,這就會導致日後履帶生產經驗不足。

履帶生產技術自然是問題,但是要有熟練工人。雖然說流水線生產模式使工人所需要掌握的技能水平大幅度降低,但是還是需要一定技術的。

“乾脆搞出兩個版本出來,輪式的自用,履帶式的出口。”沈凝雲很快就想到了解決方案。

履帶式的可以透過出口來製造商業上的需求,而效率更高的輪式拖拉機則自己用,這樣一來就解決了問題。

就算是履帶式拖拉機,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

想通了基本路線,沈凝雲立即行動了起來,不久之後西北集團成立了一家拖拉機制造廠,這個拖拉機制造廠,按照沈凝雲畫出的拖拉機圖紙,開始生產履帶式拖拉機。

一開始沒有什麼自動化,半自動化的機床裝置,因此都是用普通機床搞出來的,有點手工製造。

等製造出來之後,效能過關便可定型,定型之後再形成一條條生產線,一個個加工零部件的分工廠。

另一邊日俄戰爭的發展,再次引起了世界性的轟動。

那就是俄軍所使用的偵察機,被各**事觀察員所獲知。而且西北軍組建的飛行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