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了,幾乎是槍槍命中靶心。
“哈哈,這槍好。”趙維書非常滿意的稱讚道:“比我們現在用的88式順手多了,而且打得也更準。”
“這個01式不會因為進了沙子就卡死吧?”張奎發拿過這把毛瑟98k觀察著問道,沈凝雲很自信的說道:“這個絕對不會了。”
毛瑟98k已不是比88式領先十年,而是領先更多,沙子進入發生故障,或是容易炸膛的問題都解決了。
也不需要像漢陽造那樣套個筒上去。
另外子彈初速提高了,從650m/s,提高到了750m/s,相當於子彈一秒內多飛了一百米,這對於打擊遠距離運動的敵人來說比較關鍵。
“產量如何?什麼時候能裝備部隊?”沈進文問道。
“三個月後就能形成日產200支的規模,一個月就是6000支,對我們來說,這個產量足夠用了。”沈凝雲說道,顯然西北軍沒那麼多的部隊要裝備步槍。
不過反正是德國佬出錢,日後如過西北軍要擴編部隊的話,也是需要庫存步槍的,所以日產200支是很有必要的。
張奎發等人對毛瑟98k非常滿意,也決定給部隊換裝步槍,從而將過時的毛瑟88淘汰掉。
不過毛瑟88式製造廠丟掉就有些浪費了,因此沈凝雲建議專門用來外銷。88式雖然落後了,但是在國內還是有很大市場的。
另外在世界上,有的是落後國家,只要賣得便宜點,還是有人要的。
就如土耳其這些國家,二戰時期都還在用毛瑟88呢!而此時生產出來的毛瑟98k,則被命名為‘毛瑟98a步槍’和‘華夏01式步槍’。前者是德國人的命名,後者則是西北軍的命名。
在華夏式步槍成功製造出來後不久,馬克沁重機槍也投產了。西北機槍製造廠投產的馬克沁重機槍,也就是後來的民24式,是一種非常成熟的馬克沁機槍,有一個三腳架,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改變,但卻使馬克沁重機槍可以更好的進行射擊。
這種民24式,在抗日戰爭中也被中國士兵親切的稱之為老黃牛,吃苦耐勞。不過抗日戰爭中,民24式沒有被集中使用,無法發揮重機槍戰術,同樣也沒有足夠的炮兵火力掩護,往往上了戰場就被日軍火炮、擲彈筒打掉十之七八,戰損率很高。但是日軍如果沒有把民24式打掉,衝上去都要付出上百人的傷亡。
西北軍則非常重視馬克沁重機槍的戰術使用,同樣也開始構築師部炮兵體系,未來顯然還要建立軍部炮兵單位。
投產的馬克沁7。92mm子彈版,被西北軍命名為‘華夏01式重機槍’,重機槍製造廠計劃形成月投產100挺的產能。
德國人為西北軍建造的子彈生產線,則將月產子彈2000萬發,看起來很多,實際上很少。
如果按照每個士兵每月200發子彈的訓練供應,目前西北軍每個月需要消耗1200萬發子彈。
當然,這消耗實在太大了,以之前的子彈製造能力是沒辦法供應的。不過如果這個子彈生產線能夠投產,一個月供應軍隊的子彈製造成本,也就是23萬兩白銀的規模,還是供應得起的。
在炮彈生產線上,則建立一個每月可生產50萬發的生產線,大炮一響,黃金萬兩,這炮彈生產線建成後,顯然不可能全力供應炮兵實彈訓練,炮彈價格實在是有些貴,一發105mm炮彈的成本大概在一兩銀子左右。就算這是德國佬最先進的炮彈製造技術了,但製造技術還是有待提高的。
子彈和炮彈的自造成本,實際上是可以進一步降低的。不過這得等到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技術得到應用後才行。
馬克沁重機槍的投產,意味著西北軍開始站穩腳跟,起碼滿清已經不可能是西北軍的對手了。
1901年下半年,榆中縣的5座轉爐也開始投產,6座日產50噸的轉爐投入生產,相當於10。8萬噸全部拿去扎制鋼軌的話,按照1噸100兩的價格計算,一年可以產生1080萬兩的產值。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鋼軌價格更高。
如果完成德國修建玉海鐵路甘肅段的鋼軌訂單,則可以拿到720萬兩白銀的‘出口產值’。
這些產值即包括利潤,也包括各環節工人的工資。實際上成本這東西,如果是全部環節都能自力更生,也都是勞動成本。成本是給工人的工錢,工人拿到了工錢,又會消費財團的商品,從而使財團不斷的收回這些錢。
工人拿到錢,即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