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完全就是瘋狂造船。
大量的商船和油輪被製造出來。
本身和那些經濟殖民地之間的交通就需要大量的商船,此時英國與********的貿易再度開啟,同時英國本土運輸都需要其他國家的商船參與,********的那些商船自然是生意好得不行。
戰後的海運業,依舊利潤很高。
主要還是協約國的商船被德國潛艇擊沉太多了,所以造成了商船運輸能力的不足,運費自然也就不低。
而********手上有商船,其好處不言而喻。
********的商船可以將********的商品運輸到世界各地區的英國殖民地去,同時還能把那些地區的原材料運回來。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的工業之所以崛起,超越英法的工業。主要也是德國人有商船,能夠將他們的工業產品運輸到世界各國去。而且德國人的商船更先進,運輸成本更低。
這個時候的********商船則比德國人的商船還要先進,戰爭前的世界,萬噸級的商船已經是大船了,而第一次世界大戰過後的********,已經造出了五萬噸排水量的大型商船,這樣的商船世界上只有********能夠製造。
這些先進的商船投入到世界海洋運輸當中,自然是大殺四方,美國的商船與********的商船之間的競爭上,美國的商船非常吃虧,他們的運輸成本總是更高。如果是攬運,他們的運輸價格比********的商船要高。如果是運輸本國的商品出口到海外市場,他們的運輸成本平攤到商品上,拉高了商品價格。
********西北政fu和中國民族資本財團在船隻的動力方面的研究投入是很高的,所以這些商船的動力也非常先進,更加節約燃油。
在同等噸位的那些商船上,美國商船的運輸成本要比********的高。而在那些大型商船上,美國則沒有。
那些大型商船非常適合運輸那種大宗貨物,所以在大宗貨物的運輸方面,除非是沒有穿,否則都是********的商船包攬了生意。
另外,********還有集裝箱貨輪。
這些集裝箱貨輪基本上是本國的沿海運輸商使用,以及和經濟殖民地的海運上使用,因為只有********的港口和那些經濟殖民地的港口才有集裝箱裝卸裝置。
所以在本國沿海運輸和經濟殖民地的海洋運輸過程中,集裝箱系統也節約了大量的時間和成本。
運輸的發達,讓********的發展更加快速。
而在對外貿易方面,則依舊是用以前的那種散裝貨輪。********的散裝貨輪很快就大量的投入到了英國本土的運輸當中。
造船廠則是加班加點的製造商船,搶佔世界海運份額。
戰後的世界,因為英國的海洋運輸霸主地位被擊垮了,自然也就是要有填補的時候,這個時候就是中美之間的競賽了。
美國的造船業也在全力運轉,瘋狂製造商船。不過美國製造出來的商船,不如中華民民國的先進,但是也管不了那麼多。
1919年********的商船,可以上升到900萬噸排水量的規模,而美國也能將商船噸位上升到800萬噸。
海洋運輸,也開始為********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儘管商船在航行中用不了幾個船員,但是商船的維護、修理、配件生產,以及貨物裝卸什麼的,都是可以產生大量的就業崗位的。
而且這些商船,還能賺取到大量的外匯。
這些外匯,都可以拿去購買原材料運回本國。
********的商品重新殺入英國市場,而英國商品也再次返回中國市場。
雙方的商品進入對方的市場後,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局面。
英國的商品在********境內根本就賣不開。英國的商品是用地刺工業革命體系的機械裝置生產的,技術水平低,生產成本高,質量也不怎麼樣。如果沒有價格優勢的話,根本就吃不開。
很遺憾的是,英國的商品很多是沒有價格優勢的。只有一些印度人生產的棉布有點價格優勢,在********勉強還能賣得出去,不過買這些棉布的是服裝廠。
這個時候的********,成品服裝已經佔據了大量的市場,很少有人再去買布自己做衣服了。
因為工人們的收入增加了,而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