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豐富,有待開發。那裡有眾多的森林資源和漁產、裘皮產出,還有大量的礦產資源等待開採,目前已有大量企業計劃投入資金開發外東北專案,不過軍方還未出售該地區土地資產……”
外東北的資源有多豐富,那是一般人所無法想象的,那裡就像是天堂一般。
這樣的地區,財團自然是要先進去。
按照歷次對外戰爭的規矩,這些地方打下來了。該地區的土地都是軍方所有,不管是上面的草木,還是地下的礦產,都是歸屬軍方。
然後軍方再把從敵國手上搶來的地盤整個打包賣給財團,財團買下這些土地後,在進行篩選,那些有礦產的土地留下,那些要興建城市的土地留下,那些森林留下,那些能農業機械化的耕地留下。
那些不是很好經營的中小型資產,則賣給民資去開發經營。
這次也不例外,外東北的資產全被打包賣給了中國民族財團,財團隨即對外東北進行詳細的勘探和規劃。
外東北的資源還是比較好開發的,儘管這裡也挺冷的,不過還不是那麼北邊。更北邊是葉尼塞河,一路流進北冰洋,那裡就很冷了,資源開發就比較困難,所以這個時候讓蘇聯先佔著那塊地方,也無所謂。蘇聯人佔了那裡又能如何,就算知道那裡資源豐富,也只能乾瞪眼唄!根本就沒有能力開發。
外東北的農業資源也是很豐富的,不過因為夏季短暫,所以只適合種植大豆等生長時間比較短的作物。
大豆種植面積可以繼續擴大,現在中華民國需要很多大豆。
光是養殖業所需求的大豆就很多了,所以東北的大豆種植面積是年年增長,而在西域省,大豆種植面積也在迅速增長。
西域省的耕地很多,不過全用來生產糧食又吃不掉。儘管很多土地種植了棉花和玉米,依舊有大量的土地用來種植大豆。
至於糧食生產,華北平原、黃淮平原、關中平原,以及湖北、湖南、東北平原都是商品糧產地。
抗倒伏小麥和雜交水稻讓糧食產量大增,機械化農業儘管降低了畝產,但是現在不缺地,糧食被大量的用機械化生產了出來。
這個時候中華民國的農民輕鬆了,變成了世界各國中個人產值最高的農民。這些農民,只需要開著農機就能完成農業生產。
機械化的糧食生產,也讓大量的勞動力從土地中解放了出來,進入城鎮成為了工人。
東北的大豆種植面積已經是世界第一,這個時代只有中華米國在生產商品大豆。而加上外東北和西域省的大豆,中華民國的大豆產量已經一步絕塵了。
大量的大豆,為民族提供了大量的蛋白質和植物油。一般都是用來榨油,豆餅哪去當飼料養殖牲畜。
而那些植物油,即提供給國民消費,也是軍工業的重要保障。
軍工業是需要大量油脂的。
油脂工業也因為有大量的植物油而得到足夠的產量保障,這是任何一個國家所無法相比的。
此時中華民國的大豆也大量的出口到國際市場,就連關係不好的美國也必須大量進口中華民國的大豆。
現在中華民國的土地多得用不完,大豆這些經濟作物成為了最好的種植選擇。農業產業分包,也成為當前中國民族財團對農業生產的重大調整。
那些經濟殖民地就有將近18億畝的耕地,加上中華民國當前開墾出來的17億畝耕地,以及外東北預計可以可以開墾出兩億畝耕地,中華民國可以進行農業生產分工的土地增長到了37億畝。
糧食生產是比較夠了,畢竟雜交水稻和抗倒伏小麥的出現,以及機械化農業的應用,糧食生產是很方便了。
不過要讓老百姓的肉類供應得到增長,則需要更多的土地。畢竟中華民國的人口在1920年已經增長到了4。8億人,即將突破5億人口的節奏。
目前的農業分工,基本上就是中華民國負責糧食、棉花、大豆、飼用玉米。而那些經濟殖民地國家,則種植經濟作物。
因為經濟作物的人均產值低,儘管看起來畝產產值高,但是中華民國負責生產經濟作物不太划算,會拉低人均產值。
而那些不能用機械化種植的經濟作物幾乎都是分包給那些經濟殖民地去生產。就連越南、高棉、印尼這些國家的糧食生產都開始減少了。
那些經濟殖民地如果不再生產糧食,那麼他們的人民也就將被中華民國徹底掌控。
誰掌控了糧食,誰就掌控了人民。
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