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伕見自家小郎君順利得入,長長舒出一口氣,抹去腦門細汗,心道:尚好,總算將小郎君送來矣!如此,我亦可安然回返,稟報……
與此同時,一間寬潔的雅室內,二十來名上等世家子弟分落四座。其間涇渭分明,隱然列作兩派,一側以謝、袁為首、一側以王、蕭為首,兩方少年郎君互瞅彼此,卻甚少交談。
突地,有人踏進室中,環眼將四下一掃,眉頭漸漸擰簇,匆匆行至一名王氏子弟身側,低問:“逸少呢?”
“阿叔,不知……”
“唉!”
那人將袖猛地一揮,挽在身後,疾疾踏出。
“咚!咚!咚!”
鐘聲連續三響,十來名飽修詩書的老儒自遠處成列徐來。人人面色沉凝,裝束皆作一致,青冠方正、白紗儒袍。一遇風起,漫飄。
邁至高臺上,肅立。
排列於臺下的上百少年郎君方才得見,這群老儒每人手中皆捧著一摞竹簡。想來,應是聖人之書。
而後,再有四人並肩行來,劉濃識得其中之一,正是謝裒。
四人默行於高臺,靜立,
倏爾,中有一人踏出,環顧臺下,朗朗作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潛龍勿用……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致柔,而動也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每念一句,臺下上百郎君亦跟著詠誦。
霎那間,天上、地下,盡是鏘鏘之音,連綿作城、恢宏成勢,中有浩然之氣,迴盪於野。
有人眼尖,看見遠遠的雅室之中,眾位高門精英亦縱聲誦唸。
待得最後,謝裒肅言:“今方佳和,在列之君,皆為少年。少年者,修心修身於懵爾,彈冠不盡,浩音非絕,今方為續,理為代聖人而行道矣!修修之竹,拔拔之松,壟生於野,苗生於圃,在列之君,皆為其中爾!明經之策,束其所才,聚其所知,是為正道矣!”
稍頓,眼光徐徐漫過場內、雅室百子,朗聲再道:“會稽學館,八月逢八,開館。考核,仿明經而行射策!”
“射策?”
“竟是射策!”
“莫非,莫非王公真欲復〈國子〉、〈太學〉爾……”
“然也……”
一時間,臺下,鬨然而譁。
往年皆是由謝裒等出上、中、下三類題,再經由老儒依據考生家世背景臨時擇題,或作文章,或行書帖,亦或擇論而辯。如此一來,儒師面對自家與別家子弟,待遇便有所不同!切莫小覬這擇題,世家子弟習書總有偏頗擅長,儒師只需在擇題時稍加變動,往往便差以毫釐、失之千里。
而射策乃漢時拔擢任令之策,在行核之前,將所有考題書之以策,再存策於箭囊中。考核時,學子逐一上前領取箭囊,依其題而答之。此舉頗為公允,到得西晉時,此項制度尚有餘行。當然,亦並非一視同仁,國子、太學之題便是兩類,概而言之,國子之題較易,太學之題較難。而今看來,雅室中的高門子弟,是以國子生待之;至於臺下這些中等世家,則以太學生而言之。
褚裒瞅了瞅那些面色大變的世家子弟,附耳笑道:“瞻簀,如此亦好!至少,你我與在列諸君皆一致爾!”
“然也!”
劉濃淡淡點頭,微微而笑,牛車既踏出華亭而至會稽,莫論何種考核,皆勢在必得!不然,豈非有負終年苦讀、飽修詩書!
“肅靜!”
謝裒沉聲作喝,眉間微微一皺,神情頗是不耐,待得四野歸靜,冷聲道:“便是如此!若再有異意者,請出爾!”
言罷,揮袖而退。
當下,十餘老儒捧簡而出,拆掉簡線,將一枚枚竹簡置於囊中,原來這些並非竹書,而是考題。
稍後,侍者將上百名郎君分別引至四所大院,其間擺著葦蓆、矮案、筆墨紙研。
待得眾郎君落座後,則依適才所發序號,徐徐上前領取箭囊。
第九十一章 北魚為鯤
北溟有魚,其名為鯤。
一飛振翅,吞天拔雲,何人敢驚!
階上,三名老儒列坐於案後,案上則置放著累累囊牘。院中,三十來名郎君分落四方,盡皆將眼光聚向箭囊。
這些郎君皆是各家精英子弟,自小飽讀詩書,等得便是這一刻。雖說前來學館並非真為求學而至,但若能折眾英於眼前,彈冠成就佳名美譽,豈會不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