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8部分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從蔣緯國回溯辛棄疾(9)

蔣緯國也談到陳誠的功罪定位,明確說:“陳誠反對接納偽滿軍,造成東北淪陷,是陳誠最大的一個罪,而且陳誠裁軍極不得法,沒有配合時間地點。照理說,他應該裁掉不打仗地區的軍隊,充實戰爭區域的軍隊,結果他裁軍以後,也沒有充實軍力。”(《蔣緯國口述自傳》307頁)

關於抗戰末期軍隊狀況,蔣緯國也是痛心疾首,部隊資源能夠保持三分之二的就算是很好的情況了。尤其是裝備方面,日軍一個連有9挺機關槍,國民黨軍隊一個連只有一到三挺機關槍。整體火力差距甚大,僅有日軍的十分之一。

蔣緯國說,做幕僚必須知命善運,及早知命,明確知命並及時善運,產生作業與行動的思維,所謂思維哲理就是孔子所說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由果思考因,行動哲理則是有始有終。他說,其實很多道理在古書裡面都已提及,“但是我發現很多高階將領既不念古書,也不念新書,一直思想僵化”(《蔣緯國口述自傳》319頁)。

美國來華的一些軍中幕僚很佩服蔣緯國的參謀理念。說到美國的一些高階幕僚,美國人說:“你不要以為我們西方人生活在邏輯裡面,那些大爺照樣是蛋頭。”(《蔣緯國口述自傳》319頁)是以蔣緯國感慨,把打仗的學問拿來運用在人生的任何一個行業,都是可以相通的,因為這些事情的思維哲理是一樣的。

關於戰備支援,一個戰事的案例,上級說可以支援48天,蔣緯國卻認為只能支撐8天。這樣,這個作戰計劃參謀之間的分歧相當懸殊,假如按此進攻而不能撤退,危害就大了。蔣緯國分析說,從理論上可以支援48天,但按照後勤物資最少的支援量來做打算,因為其中一樣東西沒有了,其他的東西再多也沒有用處,所有的物資中潤滑油一項只能支撐8天,沒有一輛車子到了沒有潤滑油時,還能加汽油就走的,所以他說本案只能支撐8天。後來他的這個案子分析被評為優等。此事說明一個參謀作業必須萬倍的細膩,因為這是攸關戰略的重中之重。

高階幕僚應有使命感,才能產生優秀的作業,如果只是較為狹隘地理解任務執行,就不免出現疏忽。蔣緯國說,上級交下的任務,到了自己單位之後,要變成本單位的使命,然後根據使命,再交給所轄的各單位,使命就又變成任務。這是一個非常科學的觀念,不可以破壞,一旦破壞,軍中就無紀律可言了。

高階幕僚對於戰略層面的任務,卻沒有思想上的反應,樣樣事情都等著逐級授權,就會陷入可怕的被動。想出一個點子之後,須再以邏輯思維來判斷點子的好壞。蔣緯國從參謀角度考慮,認為:“權不是要等到授後才有,而是要跟著責任一起來,並且要變成一個制度。責任制度包含了隨責任一起來的權力,職責必須進入遊戲規則,凡是負何種責任的人,就有該種權力。責任制度是促進行政效率的重要觀念,但是一般的長官都是愛權力不愛責任,這是人性的弱點,影響事情進行甚大。”

關於無形戰力與有形戰力的辯證關係,蔣緯國說,無形戰力有三種成分,一是學術,二是意志,三是紀律。他覺得*和專制的差別就在於長官有沒有理智,某人的思維理哲如果是科學的,這個長官就是好長官,沒有什麼危險性,就算是錯了也一定有其不得已之處。有形戰力則為偵搜力、打擊力、機動力、後支力、指通力。有與無,兩者結合到最佳點才能放出異彩。

從蔣緯國回溯辛棄疾(10)

對於專業幕僚,應強調其逆序式的思維與順序式的執行,而這些都需要以學術為基礎,有了學術之後,先了解狀況,再以學術分析狀況,其決心才是客觀的,才是有基礎的、不會動搖的,否則就會把自己的私心放進去,這種計劃一定是最笨的。

蔣介石在與蔣緯國談話時,常常對於黃埔系的人“忠勇有餘,而智慧不足”耿耿於懷,所以蔣老先生不斷地舉辦訓練班,派遣素質良好的幹部出國留學,尤其是到德、日兩國,因為這兩個國家對於軍事幹部的培植非常嚴格,而且這兩個國家的民風就是踏實。當年日本邀請德國軍事顧問到日本訓練軍隊,德國考慮再三,預備派遣有名的大將到日本,最後有一位邁克爾少校向參謀本部建議:“什麼人都不必去,也不必帶一本書,只要我一個人去就可以了。”參謀本部問他有何能耐,他說出一套理論來:“我們人派得愈精愈多,人家只學得點點滴滴,我一個人去,向他們說明軍事學的道理何在即可,道理弄懂了,就一通百通。其他的是要日本人自己建立軍隊,而不是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