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28部分

境穌庖槐浠��淌竊誆恢�瘓踔薪�械摹U飭礁齟視錚�隕罨��囊餼秤兄匾�淖饔謾�

詩意的想象與聯想,歸根結蒂還是來源於對生活的細心體察和深切體驗。如果錢珝對生活中受到環境束縛、心靈上受到禁錮的少女缺乏瞭解與同情,那麼他是無論如何不會產生上面那一系列詩意的聯想的,也絕不會從單調的未展芭蕉身上發現含情不展的少女的感情與氣質的。

(劉學鍇)

書邊事

書邊事

張喬

調角斷清秋,徵人倚戍樓。

春風對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無兵阻,窮邊有客遊。

蕃情似此水,長願向南流。

唐朝自肅宗以後,河西、隴右一帶長期被吐蕃所佔。宣宗大中五年(851)沙州民眾起義首領張議潮,在出兵收取瓜、伊、西、甘、肅、蘭、鄯、河、岷、廓十州後,派遣其兄張議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圖入朝,宣宗因以張議潮為歸義軍節度使;大中十一年,吐蕃將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歸唐朝所有。自此,唐代西部邊塞地區才又出現了一度和平安定的局面。本詩的寫作背景大約是在上述情況之後。

詩篇一展開,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就是一幅邊塞軍旅生活的安寧圖景。首句“調角斷清秋”,“調角”即吹角,角是古代軍中樂器,相當於軍號:“斷”是盡或佔盡的意思。這一句極寫在清秋季節,萬里長空,角聲迴盪,悅耳動聽。而一個“斷”字,則將角聲音韻之美和音域之廣傳神地表現出來:“調角”與“清秋”,其韻味和色調恰到好處地融而為一,構成一個聲色並茂的清幽意境。這一句似先從高闊的空間落筆,勾勒出一個深廣的背景,渲染出一種宜人的氣氛。次句展現“徵人”與“戍樓”所組成的畫面。你看那徵人倚樓的安閒姿態,多象是在傾聽那悅耳的角聲和欣賞那迷人的秋色呵!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傳達出邊關安寧、徵人無事的神旨。

頷聯“春風對青冢,白日落梁州”,“春風”,並非實指,而是虛寫。“青冢”,是漢朝王昭君的墳墓。這使人由王昭君和親的事蹟聯想到目下邊關的安寧,體會到民族團結正是人們長期的夙願,而王昭君的形象也會象她墓上的青草在春風中搖盪一樣,長青永垂。“梁州”,當指“涼州”。唐梁州為今陝西南鄭一帶,非邊地,而曲名《涼州》也有作《梁州》的,故云。涼州,地處今甘肅省內,曾一度被吐蕃所佔。王昭君的墓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南,與涼州地帶一東一西遙遙相對。傍晚時分,當視線從王昭君的墓地又移到涼州時,夕陽西下,餘輝一片,正是一派日麗平和的景象。令人想見,即使在那更為遙遠廣闊的涼州地帶,也是十分安定的。

頸聯“大漠無兵阻,窮邊有客遊”,“大漠”和“窮邊”,極言邊塞地區的廣漠;而“無兵阻”和“有客遊”,在“無”和“有”、“兵”和“客”的對比中,寫明邊關地區,因無蕃兵阻撓,所以才有遊客到來。這兩句對於前面的景物描寫起到了點化作用。

末聯兩句“蕃情似此水,長願向南流”,運用生動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寫出了作者的心願,使詩的意境更深化一步。“此水”不確指,也可能指黃河。詩人望著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緒聯翩。他想:蕃情能象這大河一樣,長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該多好啊!這表現出詩人渴望民族團結的願望。

全詩抒寫詩人於邊關的所聞、所見、所望、所感,意境高闊而深遠;氣韻直貫而又有抑揚頓挫;運筆如高山流水,奔騰直下,而又迴旋跌宕。正如俞陛雲在《詩境淺說》中所說:“此詩高視闊步而出,一氣直書,而仍頓挫,亦高格之一也。”

(陶光友)

河湟舊卒

河湟舊卒

張喬

少年隨將討河湟,頭白時清返故鄉。

十萬漢軍零落盡,獨吹邊曲向殘陽。

湟水源出青海,東流入甘肅與黃河匯合。湟水流域及與黃河合流的一帶地方稱“河湟”。詩中“河湟”指吐蕃統治者從唐肅宗以來所進佔的河西隴右之地。宣宗大中三年(849),吐蕃以秦、原、安樂三州及石門等七關歸唐;五年,張義潮略定瓜、伊等十州,遣使入獻圖籍,於是河湟之地盡復。近百年間的戰爭給人民造成巨大痛苦。此詩所寫的“河湟舊卒”,就是當時久戍倖存的一個老兵。詩透過這個人的遭遇,反映出了那個動亂時代的影子。

此詩敘事簡淡,筆調亦閒雅平和,意味很不易一時窮盡。首句言“隨將討河湟”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