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92部分

一伸手就可捉摸。全詩二十個字,如同一個精心編制的謎語。由於準確地道出了柳絮的特徵,那謎底叫人一猜就著。於此可見詩人體察事物之細,藝術提煉功夫之深。

(徐定祥)

農家望晴

農家望晴

雍裕之

嘗聞秦地西風雨,為問西風早晚回?

白髮老農如鶴立,麥場高處望雲開。

正當打麥曬場的時候,忽然變了風雲。一時風聲緊,雨意濃。秦地(今陝西一帶)西風則雨,大約出自當時農諺。提起這樣的農諺,顯然與眼前天氣變化有關。“嘗聞”二字,寫人們對天氣變化的關切。這樣,開篇一反絕句平直敘起的常法,入手就造成緊迫感,有烘托氣氛的作用。

在這個節骨眼上,天氣好壞關係一年收成。一場大雨,將會使多少人家的希望化作泡影。所以詩人懇切地默禱蒼天不要下雨。這層意思在詩中沒有直說,而用了形象化的語言,賦西風以人格,盼其早早回去,彷彿它操有予奪之權柄似的。“為問西風早晚回?”早晚回,即何時回,這怯生生的一問,表現的心情是焦灼的。

後二句是從生活中直接選取一個動人的形象來描繪:“白髮老農如鶴立,麥場高處望雲開。”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首先,這樣的人物最能集中體現古代農民的性格:他們默默地為社會創造財富,飽經磨難與打擊,經常掙扎在生死線上,卻頑強地生活著,永不絕望。其次,“如鶴立”三字描繪老人“望雲開”的姿態極富表現力。“如鶴”的比喻,自然與白髮有關,“鶴立”的姿態給人一種持久、執著的感覺。這一形體姿態,能恰當表現出人物的內心活動。最後是“麥場高處”這一背景細節處理對突出人物形象起到不容忽視的作用。“麥場”,對於季節和“農家望晴”的原因是極形象的說明。而“高處”,對於老人“望雲開”的迫切心情則更是具體微妙的一個暗示。透過近乎繪畫的語言來表述,較之直接的敘寫,尤為含蓄,有力透紙背之感。

此詩選取收割時節西風已至大雨將來時的一個農家生活片斷,集中刻畫一個老農望雲的情節,透過這一“望”,可以使人聯想到農家一年半載的辛勤,想到白居易《觀刈麥》所描寫過的那種勞動情景;也可以使人想到嗷嗷待哺的農家兒孫和等著收割者的無情的“收租院”等等,此詩潛在含義是很深的。由於七絕體小,意象須集中,須使人窺斑見豹。此詩不同於《觀刈麥》的鋪陳抒寫手法,只集中寫一“望”字,也是“體實施之”的緣故。

此詩對農民有同情,但沒有同情的話;對農民有歌頌,但也沒有歌頌的話。讀者卻不難感到由衷的同情與歌頌就在不言之中。

(周嘯天)

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

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

許渾

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

殘雲歸太華,疏雨過中條。

樹色隨關迥,河聲入海遙。

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

潼關,在今陝西省潼關縣境內,當陝西、山西、河南三省要衝,是從洛陽進入長安必經的咽喉重鎮,形勢險要,景色動人。歷代詩人路經此地,往往要題詩紀勝。直到清末,譚嗣同還寫下他那“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不解平”的名句。可知它在詩人們心目中的位置了。

許渾從故鄉潤州丹陽(今屬江蘇)第一次到長安去,途經潼關,也為其山川形勢和自然景色所深深吸引,興會淋漓,揮筆寫下了這首“高華雄渾”(清代吳汝綸語)的詩作。

開頭兩句,作者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圖,把讀者引入一個秋濃似酒、旅況蕭瑟的境界。“紅葉晚蕭蕭”,用寫景透露人物一縷縷悲涼的意緒:“長亭酒一瓢”,用敘事傳出客子旅途況味,用筆乾淨利落。此詩一本題作《行次潼關,逢魏扶東歸》。這個背景材料,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詩人何以在長亭送別、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詩人沒有久久沉湎在離愁別苦之中。中間四句筆勢陡轉,大筆勾畫四周景色,雄渾蒼茫,全然是潼關的典型風物。騁目遠望,南面是主峰高聳的西嶽華山;北面,隔著黃河,又可見連綿蒼莽的中條山。殘雲歸岫,意味著天將放晴;疏雨乍過,給人一種清新之感。從寫景看,詩人拿“殘雲”再加“歸”字來點染華山,又拿“疏雨”再加“過”字來烘托中條山,這樣,太華和中條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為其中有動勢──在浩茫無際的沉靜中顯出了一抹飛動的意趣。

詩人把目光略收回來,就又看見蒼蒼樹色,隨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