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具,在秋高氣爽的疆場上馳騁,建樹功勳呢?《馬詩》其一雲:“龍背鐵連錢,銀蹄白踏煙。無人織錦襜,誰為鑄金鞭?”“無人織錦襜”二句的慨嘆與“何當金絡腦”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馬當作良馬對待,以效大用。“金絡腦”、“錦襜”、“金鞭”統屬貴重鞍具,都是象徵馬受重用。顯然,這是作者熱望建功立業而又不被賞識所發出的嘶鳴。
此詩與《南園(男兒何不帶吳鉤)》都是寫同一種投筆從戎、削平藩鎮、為國建功的熱切願望。但《南園》是直抒胸臆,此詩則屬寓言體或比體。直抒胸臆,較為痛快淋漓;而用比體,則覺婉曲耐味。而詩的一、二句中,以雪喻沙,以鉤喻月,也是比;從一個富有特徵性的景色寫起以引出抒情,又是興。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見興,興中有比,大大豐富了詩的表現力。從句法上看,後二句一氣呵成,以“何當”領起作設問,強烈傳出無限企盼意,且有唱嘆味;而“踏清秋”三字,聲調鏗鏘,詞語搭配新奇,蓋“清秋”草黃馬肥,正好馳驅,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駿馬輕捷矯健的風姿,恰是“所向無空闊,真堪託死生。驍騰有如此,萬里可橫行”(杜甫《房兵曹胡馬》)。所以字句的鍛鍊,也是此詩藝術表現上不可忽略的成功因素。
(周嘯天)
馬詩二十三首(其二十三)
馬詩二十三首(其二十三)
李賀
武帝愛神仙,燒金得紫煙。
廄中皆肉馬,不解上青天。
這是一首耐人玩味的諷刺小品。詩人借古喻今,用詼諧、辛辣的筆墨表現嚴肅、深刻的主題。
前二句寫漢武帝煉丹求仙的事。武帝一心想長生不老,命方士煉丹砂為黃金以服食,耗費了大量錢財。結果怎樣呢?所得的不過是一縷紫煙而已。“得”字,看似平常,卻極有份量,對煉丹求仙的荒誕行徑作了無情的鞭撻和辛辣的嘲諷,深得“一字褒貶”之妙。
後兩句寫馬,緊扣詩題。“廄中皆肉馬,不解上青天”,迫切希望能飛昇成仙的漢武帝,不豢養能夠“拂雲飛”、“捉飄風”的天馬,而讓不中用的“肉馬”充斥馬廄。用“肉馬”形容馬平庸低劣,非常精當。由於是“御馬”,吃住條件優越,一個個喂得肥大笨重。這樣的馬在地面上奔跑都有困難,怎麼可以騎著它上天呢!這兩句寓意頗深,除暗示武帝求天馬上青天的迷夢破滅外,還隱喻當時有才有識之士被棄置不用,而平庸無能之輩,一個個受到拔擢,竊據高位,擠滿朝廷。試問:依靠這些人怎麼可能使國家蒸蒸日上,實現清明的政治理想?此詩集中地諷刺了當時最高統治者迷信昏庸,所用非人,穎鋒內藏,含蘊豐富,而又出之以“嬉笑”,讀來使人感到輕鬆爽快,這在李賀作品中是很少見的。
(朱世英)
老夫採玉歌
老夫採玉歌
李賀
採玉採玉須水碧,琢作步搖徒好色。
老夫飢寒龍為愁,藍溪水氣無清白。
夜雨岡頭食蓁子,杜鵑口血老夫淚。
藍溪之水厭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
斜山柏風雨如嘯,泉腳掛繩青嫋嫋。
村寒白屋念嬌嬰,古臺石磴懸腸草。
這首詩是寫採玉民工的艱苦勞動和痛苦心情。唐代長安附近的藍田縣以產玉著名,縣西三十里有藍田山,又名玉山,它的溪水中出產一種名貴的碧玉,叫藍田碧。但由於山勢險峻,開採這種玉石十分困難,民工常常遇到生命危險。《老夫採玉歌》便是以這裡為背景。
首句重疊“採玉”二字,表示採了又採,沒完沒了地採。“水碧”就是碧玉。頭兩句是說民工不斷地採玉,不過是雕琢成貴婦的首飾,徒然為她們增添一點美色而已。“徒”字表明瞭詩人對於這件事的態度,既嘆惜人力的徒勞,又批評統治階級的驕奢,一語雙關,很有份量。
從第三句開始專寫一個採玉的老漢。他忍受著飢寒之苦,下溪水採玉,日復一日,就連藍溪裡的龍也被騷擾得不堪其苦,藍溪的水氣也渾濁不清了。“龍為愁”和“水氣無清白”都是襯托“老夫飢寒”的,龍猶如此,水猶如此,人何以堪!
下面兩句就“飢寒”二字作進一步的描寫:夜雨之中留宿山頭,其寒冷可想而知;以榛子充飢,其飢餓可想而知。“夜雨岡頭食蓁子”這一句把老夫的悲慘境遇象圖畫似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力。“杜鵑啼血老夫淚”,是用杜鵑啼血來襯托和比喻老夫淚,充分表現了老夫內心的悽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