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5部分

戛然而止。三,傳統絕句注重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純寫景的不多,而此詩兩聯皆分寫山水。純乎寫景,卻又並非無情。它透過奇突雄渾的自然景物的描寫,取得激動人心的藝術效果,而抒情已存乎寫景之中,讀者能感到詩人對祖國奇異山川的熱愛和由衷的讚美。

(周嘯天)

宿江邊閣

宿江邊閣

杜甫

暝色延山徑,高齋次水門。

薄雲巖際宿,孤月浪中翻。

鸛鶴追飛靜,豺狼得食喧。

不眠憂戰伐,無力正乾坤。

大曆元年(766)春,杜甫由雲安到夔州,同年秋寓居夔州的西閣。閣在長江邊,有山川之勝。此詩是未移寓前宿西閣之作。詩人透過不眠時的所見所聞,抒發了他關心時事,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首聯對起。“瞑色”句點明時間。一條登山小徑,蜿蜒直抵閣前。“延”有接引意,聯接“暝色”和“山徑”,彷彿暝色是山徑迎接來的一般,賦於無生命的自然景物以生趣。這句寫出了蒼然暮色自遠而至之狀。“高齋”指西閣,有居高臨下之勢。此句是說西閣位置臨近雄據長江邊的瞿塘關。

詩人寄宿西閣,夜長不寐,起坐眺望。頷聯寫當時所見。詩人欣賞絕境的物色,為初夜江上的山容水態所吸引,寫下了“薄雲巖際宿,孤月浪中翻”的名句。這兩句仇兆鰲解釋說:“雲過山頭,停巖似宿。月浮水面,浪動若翻”,是概括得很好的。薄薄的雲層飄浮在巖腹裡,就象棲宿在那兒似的。江上波濤騰湧,一輪孤燭的明月映照水中,好象月兒在不停翻滾。這兩句是改何遜“薄雲巖際出,初月波中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句而成,詩人從眼前生動景色出發,只換了四個字,就把前人現成詩句和自己真實感受結合起來,煥發出奪目的異彩。仇兆鰲把它比作張僧繇畫龍,有“點睛欲飛”之妙。何詩寫的是金陵附近西塞山前雲起月出的向晚景色;杜詩寫的是夔州附近瞿塘關上薄雲依山、孤月沒浪的初夜景緻。夔州群山萬壑,連綿不絕。飛雲在峰壑中緩慢飄流,夜間光線暗淡,就象停留在那裡一樣。詩人用一個“宿”字,顯得極為穩貼。夔州一帶江流向以波騰浪湧著稱。此詩用“浪中翻”三字表現江上月色,就飛動自然。詩人如果沒有實感,是寫不出來的。我們從這裡可以悟出藝術表現上“青勝於藍”的道理。

頸聯寫深夜無眠時所見所聞。這時傳入耳中的,但有水禽山獸的聲息。鸛,形似鶴的水鳥。鸛鶴等專喜捕食魚介類生物的水鳥,白天在水面往來追逐,搜尋食物,此刻已停止了捕逐活動;生性貪狠的豺狼,這時又公然出來攫奪獸畜,爭喧不止。這兩句所表現的情景,切合夔州附近既有大江,又有叢山的自然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喚起人們對當時黑暗社會現實的聯想。被鸛鶴追飛捕捉的魚介,被豺狼爭喧噬食的獸畜,不正是在戰亂中被掠奪、壓榨的勞動人民的一種象徵麼?

尾聯對結。中間兩聯都寫詩人不眠時見聞。這一聯才點出“不眠”的原委。永泰元年(765)五月,杜甫離開成都草堂東下,次年春末來到夔州。這時嚴武剛死不久,繼任的郭英乂因暴戾驕奢,為漢州刺史崔旰所攻,逃亡被殺。邛州牙將柏茂琳等又合兵討崔,於是蜀中大亂。杜甫留滯夔州,憂念“戰伐”,寄宿西閣時聽到鸛鶴、豺狼的追逐喧囂之聲而引起感觸。詩人早年就有“致君堯舜上”、“常懷契與稷”的政治抱負,而今飄泊羈旅,無力實現整頓乾坤的夙願,社會的動亂使他憂心如焚,徹夜無眠。這一聯正是詩人憂心國事的情懷和潦倒艱難的處境的真實寫照。

此詩全篇皆用對句,筆力雄健,毫不見雕飾痕跡。它既寫景,又寫情;先寫景,後寫情,可說是融景入情、情景並茂的一首傑作。

(陶道恕)

諸將五首(其二)

諸將五首(其二)

杜甫

韓公本意築三城,擬絕天驕拔漢旌。

豈謂盡煩回紇馬,翻然遠救朔方兵。

胡來不覺潼關隘,龍起猶聞晉水清。

獨使至尊憂社稷,諸君何以答昇平?

《諸將五首》是一組政治抒情詩,唐代宗大曆元年(766)作於夔州。這裡選的是其中第二首。當時安史之亂雖已平定,但邊患卻未根除,詩人痛感朝廷將帥平庸無能,故作詩以諷。正是由於這樣的命意,五首都以議論為詩。在律詩中發絕大議論,是杜甫之所長,而《諸將》表現尤為突出。施議論於律體,有兩重困難,一是議論費詞,容易破壞詩的凝鍊;二是議論